通常清洗三四個小時后,又臟又硬的廢皮革就變得干凈、柔軟了。
翻轉的洗皮機正在池中刷洗皮料。
成堆垃圾般的皮革廢料通常要在池子里泡上三五天,這是制作明膠的第一步。
工人正對使用過的皮革再次分揀,一部分是皮沫,一部分可回爐再洗再煉。
制作好的“垃圾明膠”看上去干凈透亮。資料圖片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食品添加劑問題陰云未盡。
4月底,浙江省金華曝光晨園乳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一案。在中國乳業尚未走出三鹿陰影時,晨園案件又一次沖擊了公眾本已敏感脆弱的信任神經。
5月11日,衛生部召開違法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工作發布會,部署為期2年的食品安全整頓工作,繼續全面整治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強調,我國整體食品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尤其是違法使用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違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和重大案件仍有發生,食品添加劑長效監管機制尚待建立。自2008年12月10日以來,全國已查處濫用食品添加劑等案件7626起,逮捕30人。
除晨園事件外,全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文件中顯示,山東淄博,山西臨汾、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帶存在違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膠、食用蛋白制品的行為。目前,皮革水解物已納入《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第二批)》中。打擊添加皮革水解物是乳業及乳制品生產領域的重中之重。
這個最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皮革水解物”,它的源頭在哪里?它是“獨家秘方”還是行業潛規則?它的危害又有多大?
近日,本報記者對“皮革水解物”如何變身食用明膠及食用蛋白質,進行了調查。
了解到的信息表明,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鏈條,從國外進口的“洋垃圾”及從制造業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輸入的皮革下腳料,在北方鄉鎮一家家明膠廠、土膠廠經過加工、提煉,再運往天南地北的食品廠和醫藥企業,添加在牛奶、冷飲、糖果、香腸、果凍、方便面、膠囊等食品和藥品中,從而完成一條秘密的、灰色的產業鏈。在歷次的高壓打擊下,鏈條的環節或已崩斷,或正潛伏,或等待著東山再起。
“晨園”再掀乳業之禍
換句話說,如果此次不是有人匿名舉報,晨園乳業非法添加“皮革水解蛋白”或許會成為一個秘密晨園乳業的曝光,源于一封匿名舉報信。今年2月,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司接匿名舉報,稱“晨園乳業”在乳制品中添加“皮革蛋白粉”,以提高蛋白質含量。
3月5日,浙江金華市質監局、蘭溪市質監局配合浙江省質監局對“晨園乳業”進行突擊檢查,現場扣押60公斤“皮革水解蛋白粉”,立即責令該企業停產整頓。
3月18日,浙江省質監局抽樣檢測“晨園乳業”8個批次的含乳飲料成品、半成品,其中3批次成品、2批次半成品含“皮革水解蛋白”成分。
之后,質監部門根據公司銷售出庫單開展省內清查、省外協查,在浙江嘉善、海寧、龍游、諸暨4地檢測出含“皮革水解蛋白”的“晨園乳業”產品1298箱,并就地封存。
另外,“晨園乳業”已從慈溪、諸暨等地召回含乳飲料760箱,其中576箱檢出含“皮革水解蛋白”。
4月2日,蘭溪市公安局對“晨園乳業”法人代表毛建華等3人實施刑拘。皮革水解蛋白,是將皮革用化學方法進行水解。由于動物皮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添加到食品中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和三聚氰胺不同的是,皮革水解蛋白是真正的蛋白,如果添加到乳制品中,監測難度難于化學物質三聚氰胺。
換句話說,如果此次不是有人匿名舉報,晨園乳業添加非法添加物或許會成為一個秘密。記者獲取的信息是,晨園產品一度帶來了恐慌,上海、杭州等地開始追查這些添加了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牛奶,但大城市無一查獲。即使是它的出產地金華蘭溪,喝晨園奶的人也極少。
位于金華蘭溪石宕頭村的晨園乳業,曾是一家有100多工人的大廠,是該村的經濟支柱。在晨園乳業打工,往往能獲得不菲的收入。據其網站介紹,企業日實際生產能力70噸,于2005年3月取得乳制品(巴氏殺菌乳、酸乳)及飲料類(含乳飲料)生產許可證。
4月4日,這家工廠被關停。工人失了業。有辦法的年輕人紛紛奔赴外地,留下婦女們和老弱病殘守家。
晨園乳業和這個小山村的經濟命脈息息相關。晨園乳業一倒閉,石宕頭村變成了一個普通小山村。一個婦女從家里翻出兩個保留至今的晨園乳業牛奶瓶,里面的液體早被喝空。
她是在廠子里上班的,負責往瓶子上貼生產日期標簽,每個月有1300元收入。她說過年的時候,廠里發了一箱晨園鮮奶,一箱晨園酸奶,都被喝完了,大人喝,孩子也喝。他們不知道這些牛奶有問題,喝了以后也沒什么感覺,F在知道牛奶添加了一種她從來沒聽說過的物質,也只是淡淡一笑。
石宕頭村有一處畜牧養殖場,就在間隔晨園乳業50米遠的地方。這個畜牧場共有40頭奶牛。場主告訴記者,他們的牛奶是供應給晨園的,他說,廠子垮了,牛奶不好賣了。他們現在還有3個半月的奶款沒收回來。
當地人普遍對晨園的倒閉感到惋惜,他們說,晨園垮了。辦個廠這么難,毀滅卻這么簡單。
“垃圾明膠”溯源
山東省博興縣興福鎮曾是中國兩大明膠產地之一,大量工廠使用皮革廢棄物加工食用明膠,或提取人造蛋白粉,向下游全國各地的食品廠提供輔添原料,是當地人共知的秘密
中國是制革大國,皮革固體廢棄物量很大,鉻革渣每年約70萬噸以上。此次曝光的晨園添加皮革蛋白粉,正是鉻革渣加工鏈中的一個分支,食用明膠是另一個分支。
根據已掌握的信息,4月底,南都記者赴山東省博興縣興福鎮調查。這個位于山東省中部,毗鄰淄博、總人口3.3萬人的小鎮,在2005年之前曾是中國兩大明膠產地之一(另一個是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大量工廠使用皮革廢棄物加工食用明膠,或提取人造蛋白粉,向下游全國各地的食品廠提供輔添原料,是當地人共知的秘密,甚至一度引以為豪。2004年5月,央視《生活》記者曾對這里生產的“垃圾明膠”進入食品鏈條進行曝光。5年后,本報記者再次來到這里,發現一切仍在繼續,只是更加隱蔽。
興福鎮東郊的一條河溝,常年淌著褐綠色的水。鎮民付祥龍站在溝邊,手指北方,“順溝走,是一家家的明膠廠,溝里本來沒水,都是這些廠子排的。這水燒人,沾上皮膚會爆皮!”
青龍明膠廠,就在橫貫鎮東的公路旁邊。4月29日上午,這家鎮街最早成立的老牌明膠廠,鐵柵門內的生產依舊繁忙。滿場白色、留著石灰殘跡的路面,一邊是20多個依序排列的長方形水池,滿池綠水,浸泡著垃圾般成堆、長條碎塊的皮革下腳料,另一邊四五臺攪拌機轟隆翻轉,在偌大的水池里刷洗著雜亂的皮絮。
粗獷蠻橫的中年門衛發現了外來者,不由分說地將記者拉出門外。“出去!這里不許外人進來。瞧瞧也不行!這是老板的規定!”
往北走,約3公里,是另兩家相隔不遠的鑫龍和巨龍明膠廠。鑫龍的加工場區,隱身在一排公司門面的背后。露天的場外,一堆堆條塊狀、絲絮般糾纏的藍色、灰白色皮革下腳料,如山堆積,正在日光下晾曬,釋放著難聞的霉臭味。工人告訴記者,他們通常管這些叫“藍皮”、“白皮”,全是從皮鞋、皮衣或制鼓的皮革削下來的廢料,拉回來時大都是成碎末的皮子,還攙和著大量的泥塊。
離兩家明膠廠不遠,消毒公司的一位老師傅每天都能聽到隔壁的機器轟隆聲,他說,上面整頓不讓做食用明膠了,但能不做嗎?銷量又大,價格又貴,只不過現在改口都叫工業明膠了。
據透露,一家明膠廠收購皮革下腳料,依品質、成色,通常幾十元到數百元一噸,原材料低廉,但建廠需投入一筆不菲的設備資金,制成明膠后,工業明膠約4600元一噸,食用膠則可賣到上萬元一噸,而后者需求量通常是前者的數倍。
爛皮子“美白”變明膠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藝的進步,熬出的膠質越來越白,有人試著用它來煮肉,還有人拿它拌涼菜,入口筋道鮮美。漸漸興福鎮熬膠有了名氣
地處泰沂山區的興福鎮,一度身為中國明膠生產基地的“血統”,竟溯源于50多年前一位當地人去外鄉后的“發明”。
4月29日,在鑫龍明膠廠,記者目睹到皮革下腳料搖身一變成為明膠的傳奇。
進入被圍墻封堵的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陣容龐大、列隊整齊的近40個正方形水池,滿池綠水浸泡著成堆臟兮兮的“藍皮”、“白皮”。工人介紹,先要把成袋的石灰加水攪拌,倒進放置皮革廢料的水泥池,泡上個三五天。三五天后,再把經過石灰浸泡的皮子撈出來,放進洗皮池里,用洗皮機清洗。通常攪拌三四個小時后,原本又臟又硬的廢皮革就變得干凈、柔軟了。然后再放入另一個池中,加工業鹽酸再次浸泡。
經過石灰和鹽酸處理后的皮革,接下來被工人裝進塑料袋,置入鍋爐中加水熬煮。通常6到10個小時之后,皮革廢料中的膠質成分便融入了水中。然后,工人再把含有膠質的水抽到露天一個個敞開的鐵盆里,自然放涼,而在冷卻的過程中,他們還要對含膠的水進行美化處理———加入雙氧水。雙氧水殺菌、漂白,這樣處理的膠質就變得相當漂亮了。
再經過夜晚的低溫冷卻,鐵盆里的水第二天早上就會變成一塊塊亮黃或深黃的柔軟的膠狀物,工人們隨后把它們分割,經過自然的風干日照,晾曬成膠板,然后再放到粉碎機里打碎,到此為止,加工皮衣皮鞋的下腳料就搖身變成了亮晶晶的明膠顆粒了。
多位老人憶述,興福鎮本來并無產膠的歷史,大約1957年,離興福鎮街四五公里外的城外王村,一位李姓老漢一次偶然去了外地,回鄉后就帶來了一種“新的發明”:熬膠。
他在家門外架起一口鐵鍋,將不知從哪里收來的皮子,丟進鍋里,煮了一天一夜。第二天,老漢把熬爛的皮子撈起來,把水沏出,冷卻后就成了一小鍋膠,當時主要是用作木工粘木塊用。
這就是興福鎮最原始的土膠,李老漢的技術羨煞了鄉里人,四鄰鄉親開始紛紛效仿,李老漢也樂于向他們傳授技藝。人們在村頭辟出空地,架起大鍋、小鍋,家庭式的土膠作坊蔚然成風。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藝的進步,熬出的膠質越來越白,好的膠稱為“亮膠”,有人試著用它來煮肉,結果涼了之后既可保鮮肉質,而且味道還特別爽口。還有人拿它拌涼菜,入口筋道鮮美。漸漸興福鎮熬膠有了名氣,原料從四面八方涌來,產品也銷到華北、東北、南方各地。
改革開放以后,熬膠的技術已經成了興福鎮的傳統工藝,很多村莊,成了知名的熬膠基地,小鍋也換成了大鍋。“那時候興福鎮幾乎每個村都有熬膠廠,只不過以作坊為主,工藝沒現在這么復雜,主要也是工業用途。”
鎮上老人講,大規模生產食用明膠大約在1992年、1993年前后,那時正是中國商品經濟發軔噴薄的年份,新興的食品工業如雨后春筍,以幾何級的速度爆發。低成本、含蛋白、用途廣泛的食用明膠,就成為牛奶、火腿腸、果凍、冰淇淋等一系列新生食品廠較為理想的輔料添加劑。
曾經的生意興隆
查閱2000年興福鎮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明膠生產基地”是鎮經濟的規劃方向之一;辦明膠廠賺大錢,也成為那個時代的致富樣本
王家方在鎮上人們的傳說中是全鎮第一家辦起大型明膠廠的,他的父親以前熬過土膠,他自己在村頭開辦了第一家宏發明膠廠,“王家方這人腦子活、膽子大,開明膠廠發了家。”
4月30日,當記者找到王橋村的宏發明膠廠,這里已經鐵門緊鎖,滿是石灰的廠區依然可見這里當初的規模。村民介紹,自從明膠廠不讓干了,王家方已改做汽油柴油了,在村里開了一家化工能源廠。他還有一家明膠廠,以每年不知40萬元還是60萬元的價格包出去了。
記者輾轉找到王家方所在的宏發能源有限公司,王家方擺手謝絕記者的采訪,說“早沒干了,明膠廠的事情我也不想再談。”
在興福鎮的明膠行業,王家方是個標桿性的人物。談起他的創業和發家,村民們說,上世紀80年代他還在種地,那時窮得跟要飯的差不多。后來率先搞起明膠廠,很快就發達了,現在鎮上都算是很出名的大戶。
上世紀90年代初,王家方等第一批明膠廠開辦者,以更復雜的工序,和更精良的設備,將產品從土膠向食用明膠邁進了一步。“這些大廠生產出來的食用明膠,原材料經過層層消毒、清洗,顏色好看,又軟又香,可好吃了。”
辦明膠廠賺大錢,也成為那個時代的致富樣本。很多村民眼看著開明膠廠的一家家都發達了,年賺幾十萬、幾百萬元的大有人在。而高額的利益,亦驅動著更多的當地資本加入到明膠行業,到2000年左右,全鎮大大小小的明膠廠近100家,光興福鎮周邊就圍聚著20多家。
宏發、青龍、勝利,是當時較為知名的幾家明膠廠,“哪個地方都有來買的,最熱鬧的時候,馬路上到處都是拉皮料和裝運貨的集裝箱。”
查閱2000年興福鎮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明膠生產基地”是鎮經濟的規劃方向之一。當年,全鎮“有明膠生產企業近百家,主要生產食用明膠、工業明膠、火柴專用膠和醫用明膠,年產量達2萬多噸,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美、英、越南等國家。”
直到2004年央視猝不及防的曝光,鎮政府在后來的政府工作規劃中,就沒有再提“明膠生產基地”的目標了。
曾在強龍明膠廠做工的付祥龍,2007年進廠做了兩個月,下半年強龍關閉,老板和20多工人也都轉行做了其它的。“可惜了,那時很賺錢,利潤至少是100%.”
“很多小廠都轉移到附近的臨淄農村去了,很分散,暗中也還在做食用明膠。鎮上只留下一些大廠了,鎮周邊大概只剩五六家了。”付祥龍說。
付的一個住在馮家村的同學,父親以前是熬土膠的,現在子承父業,開了家明膠廠,數年前這個同學還在天津開了一個專銷點,“現在還有,生意還不錯。”
廣泛進入食品鏈條
“小孩喝的牛奶,吃的果凍、冰淇淋、火腿腸,醫院開的藥丸、膠囊,還有鹵豬蹄的皮凍、涼菜……都加的是這東西”,但“對外都說是做工業明膠”
4月28日中午,氣溫達到一天中最高的28℃,刺鼻的氣味向溝外蔓延。付祥龍曾在當地一家名叫“強龍”的明膠廠做工,他調侃記者腳下的皮鞋:“哪天你把這皮鞋扔了,說不定就進了明膠廠,變成原料,加工時就排出這些花花綠綠的臟水。”
比這更可怕的是,皮鞋的一部分化作廢水后,另一部分卻保留下來,再經過繼續加工,最終可能會變成人們美味食品的某些部分。
譬如火腿腸、冰淇淋、“牛奶”、奶粉、果凍、糖果,譬如醫院開的藥丸、膠囊,再譬如喝酒人士飯桌上喜愛的肉凍、皮凍和涼拌小菜……“做明膠,工業的,做膠合板,做紙,做火柴;食用的也有,小孩喝的牛奶,吃的果凍、火腿腸,還有鹵豬蹄的皮凍,涼菜……也都加的是這東西。”工人提醒記者,“可不敢到外面說,對外都說是做工業明膠。”
果然,當記者走進巨龍明膠廠經理室,以果凍廠名義商談采購時,一自稱姓李的男士打量了記者半天,說:“我們一直做的都是工業膠,食用明膠這里沒有。”
明膠廠工人說,他們也知道這東西不能吃,本身皮革里就含有酸、硫磺、白礬、白灰、硝等有毒物質,而且拿來煉膠的皮子都很臟。“但外面沒見過的,就都喜歡吃,因為它加工好后再加入香精,實在太香了,煮肉凍的,賣涼菜的,都用這東西。我們有時候在外面買到,自己忍不住也會吃的!”
“用處太多,用量太大。”家里開過明膠廠的謝海峰,這樣評價食用明膠的用途,“這個行業不是取締的問題,只要下游還有需求,它就不會停止,禁令打擊,只會讓它們四處游走,或轉入地下,F在是在風頭上,很多人都等著東山再起。”
謝透露,明膠廠除了生產食用明膠,也有的從皮革里提取水解蛋白粉,他知道以前有家明膠廠,就曾經給駐山東的某家全國知名食品飲料生產企業,供應過人造蛋白粉。“不過那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
在央視的報道中,記者曾追查山東興福鎮、河北古城鎮兩大明膠源頭的下游流向,結果發現,其覆蓋地區、行業之廣,令人瞋目。北至新疆,南至溫州、晉江、漳州、泉州,從冷飲廠、糖果廠、火腿腸廠、果凍廠到一些制藥企業,都能窺見這兩地食用明膠和人造蛋白添加劑的蹤影。
“這個膠全國各地都有用,沒有地方沒有的。”謝海峰一言以蔽之。
“只不過前幾年出事后,尤其是發生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下游的食品廠家在使用添加劑的選擇上更加謹慎,但風平浪靜之后,看吧,這個行業還會再火的。”
剛剛過去的4月,繼三聚氰胺之后,媒體再度曝出山東淄博、山西臨汾、山西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帶,出現違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膠和食用蛋白質的行為。陳彥斌,淄博市臨淄區一家商店的老板,對此卻頗為不解。
兩年前,陳就在自己的商店里親口喝過“人造牛奶”,至今,他對“皮革水解物奶”的味道記憶猶存。“當時不知道,喝了一口,味道怪怪的,有點粘、有點甜、有點膩,但沒有純牛奶的香味,沒敢再喝,一箱子就那么扔了。”
陳記得,隨后就有報紙報道,某地搗毀一制售假牛奶窩點,銷毀用皮革下腳料、舊皮鞋皮革、雜舊皮革等水解浸出脂肪而制造的所謂“牛奶”若干箱,案值若干萬元云云。在他看來,皮革水解物制牛奶已經不是新聞了,制假窩點已被打擊,制假手法已被揭露,兩年多前就發生過的事情,怎么現在又成了新聞?
其毒性難以去除
“皮革水解蛋白”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舊皮衣、皮鞋,還有廠家生產皮具時剩下的邊角料,經過化學處理,水解出皮革中原有的蛋白
王丁棉,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對乳制品行業問題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據他介紹,此次曝光的皮革水解粉,就是奶業產業鏈中頗有淵源的假牛奶蛋白。
兩三年前,曾經有一位專家搜集了造假牛奶的材料,僅能夠檢測出的一小部分就有十幾種之多,F在又新增了不少花樣,比如雙氧水、硫酸、尿素,花樣層出不窮。檢測水平翻新的速度已經跟不上造假的水平了。
而人造蛋白由來已久。此前通常說的蛋白粉,有兩種,一種是三鹿牛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俗稱蛋白精,另一種就是皮革水解蛋白粉。
什么叫“皮革水解蛋白”?王丁棉說,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舊皮衣、皮箱、皮鞋,還有廠家生產沙發、皮包等皮具時剩下的邊角料,經過化學技術處理,水解出皮革中原有的蛋白。
藥監人員說,皮革水解物是由廢品皮革用石灰鞣制后生成,其中往往含有重鉻酸鉀和重鉻酸鈉,用這種原料生產水解蛋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重金屬六價鉻有毒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危害人體健康。因此皮革水解物只能用于生產工業明膠,不能用于食品加工。
“這種皮革水解物已被列入第二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其毒性堪比三聚氰胺。”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生產皮具過程中重金屬污染十分嚴重”。王丁棉說,中國大部分皮革水解蛋白粉,都是用添加石灰等堿性原料的化工方法,難以去除廢皮革中的有毒物質。
水解蛋白的另一個孿生姐妹,是食用明膠。食用明膠有更廣泛的用途,淄博市藥監督人員介紹,除牛奶、肉凍、果凍、糖果、香腸、冰淇淋外,粉絲、罐頭、方便面等也會在生產時使用,所起的是粘合作用。為此,國家對食用和醫用明膠的制造有著嚴格地規定,必須要用新鮮的、經過嚴格檢疫的、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動物骨骼或原皮加工,而且必須用全封閉的流水線進行烘干和粉碎。
難度更大,但仍可檢測
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檢測出皮革中殘留的重金屬元素,如鉻、鎘;而水解蛋白和真正的牛奶蛋白之間的差異也可以使之顯形
王曉峰,北京一輕高級技術學校食品檢驗專業主任,他介紹,皮革水解物與三聚氰胺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檢測難度更大。
三聚氰胺盡管俗稱“蛋白精”,但并非真正的蛋白質,一些乳制品中使用三聚氰胺是鉆了蛋白質檢測方法的漏洞;而皮革水解物是真正的蛋白質,所以若添加到食品當中,檢測起來難度比三聚氰胺更大。
王曉峰說,水解蛋白本身對人體無害,但皮革廠在化學加工過程中會產生有毒化合物,而去除這些化合物的成本非常高,很難做到這一點,一旦有殘留,最終會轉移到水解蛋白當中,被人體吸收,會導致中毒、關節腫大、關節疏松腫大。
雖然不像抗生素一樣,可以用試紙在幾分鐘內檢測水解蛋白。但王丁棉認為,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檢測出皮革中殘留的重金屬元素,比如鉻、鎘;而水解蛋白和真正的牛奶蛋白之間的差異也可以使之顯形。比如一種簡易但不一定百分之百可靠的方法———加入酸性溶液,如果有渾濁物產生,即有可能是皮革水解蛋白。
由來已久,但百禁不絕。4月,皮革水解蛋白粉被農業部列入重點清查對象。日前,衛生部網站已發布消息,衛生部發布了《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近期工作重點及要求》,其中,打擊添加皮革水解物是乳及乳制品生產領域的重中之重。
皮革廢料變身食用明膠
石灰浸泡先把成袋的石灰加水攪拌,倒進放置皮革廢料的水泥池,泡上個三五天。
清洗攪拌三五天后,再把經過石灰浸泡的皮子撈出來,放進洗皮池里,用洗皮機清洗。通常攪拌三四個小時后,原本又臟又硬的廢皮革就變得干凈、柔軟了。
鹽酸浸泡然后再放入另一個池中,加工業鹽酸再次浸泡。
熬煮融膠經過石灰和鹽酸處理后的皮革,接下來被工人裝進塑料袋,置入鍋爐中加水熬煮。通常6到10個小時之后,皮革廢料中的膠質成分便融入了水中。
冷卻漂白然后,再把含有膠質的水抽到露天一個個敞開的鐵盆里,自然放涼,在冷卻的過程中,還要對含膠的水進行美化處理———加入雙氧水殺菌、漂白,這樣處理的膠質就變得相當漂亮了。
晾曬粉碎再經過一夜晚的低溫冷卻,鐵盆里的水就會變成一塊塊亮黃或深黃的柔軟的膠狀物,工人們隨后把它們分割,晾曬成膠板,然后再放到粉碎機里打碎。到此為止,皮革下腳料就搖身變成了亮晶晶的明膠顆粒了。
進入食物鏈在2004年央視的報道中,記者曾追查山東興福鎮、河北古城鎮兩大明膠源頭的下游流向,結果發現,北至新疆,南至溫州、晉江、漳州、泉州,從冷飲廠、糖果廠、火腿腸廠、果凍廠到一些制藥企業,都能窺見這兩地食用明膠和人造蛋白添加劑的蹤影。
(采寫/攝影:本報記者占才強楊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