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2010年2月5日,沈陽晚報以《泔水油加工形成產業鏈 多少飯店成泔水油幫兇?》為題,報道了記者暗訪的一處“泔水油”黑加工點免費給餐飲企業安裝“油水分離器”,并非法回收、加工“泔水油”,被由公安、工商和環保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一舉查封的事情。報道中,一直關注非法“泔水油”的省政協委員回守烈在執法現場指出,政府應明確“泔水油”的主管部門,并加大監管力度。
3月26日下午,當回守烈委員再次來到被查封的“泔水油”黑窩點調研時,吃驚地發現黑窩點院內裝油的油桶比上次查處時又多了不少。執法人員到場后,在黑窩點內還查出了部分餐飲企業銷售“廢油”時開出的收據和“煉油者”作記錄的賬本,賬本上顯示“煉油者”為購買“廢油”,分兩次付給一家標注為“綠洲”的酒店一共1萬元。
A、頂風作案 “泔水油”油桶比從前更多
記者趕到現場時,東站工商所的執法人員和當地派出所的民警正在現場進行調查。記者看到,原本藏身于鐵道旁的那個黑加工點院內多了很多廢舊輪胎,如果不仔細查看,根本看不見院內還有幾十個大油桶。執法人員稱,經過清查,院內共有33個油桶,其中27個油桶內裝著滿桶的“泔水油”。
在黑加工點搭建的“加工車間”,記者見到臟兮兮的大金屬槽內仍有一半沒有加工完的“泔水”,上面漂浮的油膩物散發著一陣陣的臭氣。正在現場履行監督職責的省政協委員回守烈指著金屬槽內的“泔水”和爐膛內的爐灰對記者說:“現在的狀況和上一次檢查時明顯不同,很明顯是被查處后又有過生產加工,而且院內的油桶比上一次查處時又多了一倍,這很可能意味著這里生產加工‘泔水油’的量比上一次查處時又增加了!”
B、回避調查 加工者父親自稱“已停業”
在現場,執法人員并沒有找到生產加工“泔水油”的人,但是卻找到了自稱“煉油者”父親的一名老者。對于執法人員的再次“光顧”,老人有著很明顯的抵觸情緒。
他告訴執法人員,他們早已經停止了生產,20多個油桶里裝的油是他們拆除了飯店的油水分離器后,剩下來的。執法人員問他:“既然不加工了,為什么還要存這些油?為什么有的油桶里的油明顯被加工過?”那名老者沒有回答執法人員第一個問題,而是反復強調他們加工過的油要比被查獲的油還要清澈。當記者準備進一步詢問“泔水油”的去向時,那名老者突然高聲叫嚷道:“沈陽市有100多家加工的,為啥就查我們家啊?”
C、助紂為虐 餐飲企業賣廢油年入萬元
“為何執法部門已經查封取締的黑加工點還敢繼續非法加工呢?難道他們不怕再被處罰?”正在記者疑惑時,回守烈委員拿著一本賬本來到記者面前。他告訴記者,賬本上記錄的內容也許能解釋為什么這個黑加工點還敢“頂風作案”。記者在賬本上看到,上面一共記錄了3筆交易,“煉油者”作為付款方先后付給 “綠洲”1萬元、“紅高粱”2500元、“皇鑫”1200元,記錄的付款時間為2009年10月末到2009年11月初,其中付給“綠洲”的1萬元是11 月1日和11月10日分兩次付的。
在賬本內,記者還見到了幾張蓋著餐飲企業財會章或公章的收據,記者在一張蓋著“沈陽市小土豆餐飲有限公司”公章的收據上看到,收款的項目為“油水分離廢油費”,金額2500元,并標注著時間:2009年11月12日至2010年11月12日。回守烈委員稱,之所以那家黑加工點會冒險繼續加工“泔水油”,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回收全年“泔水油”的錢交給了餐飲企業,如果不加工,將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對于那家標注為“綠洲”的酒店1年的“廢油”能賣1萬元,回守烈委員也有些吃驚,他沒想到“廢油”竟能這么值錢。他表示會督促執法部門利用賬本和收據繼續深究,查清是什么企業在非法對外銷售“廢油”,他認為餐飲企業的這種行為完全是“助紂為虐”!
D、持續關注 地下“黑鏈”為何屢禁不止?
在執法現場,記者采訪了一直在行使監督職責的省政協委員回守烈和市政協委員陳秀慶。兩位委員告訴記者,今年“兩會”期間,他們就曾針對非法“廢油”的回收、生產和銷售提交過議案,他們和省人大代表劉生生等代表、委員們也一直關注著政府有關部門對于“泔水油”非法生產鏈條的查處。但令他們感到失望的是,雖然沈陽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曾出臺了《沈陽市餐飲廢物收集運輸及處置管理規定》,但是這個《管理規定》卻沒有得到根本的落實,這也直接導致了沈陽市可能有100多家非法加工“泔水油”的窩點存在。
回守烈委員指出,要想徹底斬斷非法“泔水油”的“地下黑鏈”,政府必須要明確指定或專門成立一個主管部門,主抓食品衛生安全。執法中,要清除掉各個執法部門之間不能交叉執法的“壁壘”,各執法部門之間應該開通“綠色通道”,協同作戰。此外,執法部門不能只“查”不“處”,如果沒有嚴厲的處罰,就不可能給不法分子造成足夠的震懾,自然也沒有辦法徹底鏟除危害市民身體健康的地下“毒鏈”。
3月28日,回守烈委員告訴記者,雖然工商部門又一次查封了那個黑加工點,但他和其他委員將對此事監督到底。對于那些非法銷售餐飲垃圾的餐飲企業如何處罰,沈陽晚報對此也將繼續予以關注。(記者 劉強 實習生 田鈞什 攝影 沈生)
2010年2月5日,沈陽晚報以《泔水油加工形成產業鏈 多少飯店成泔水油幫兇?》為題,報道了記者暗訪的一處“泔水油”黑加工點免費給餐飲企業安裝“油水分離器”,并非法回收、加工“泔水油”,被由公安、工商和環保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一舉查封的事情。報道中,一直關注非法“泔水油”的省政協委員回守烈在執法現場指出,政府應明確“泔水油”的主管部門,并加大監管力度。
3月26日下午,當回守烈委員再次來到被查封的“泔水油”黑窩點調研時,吃驚地發現黑窩點院內裝油的油桶比上次查處時又多了不少。執法人員到場后,在黑窩點內還查出了部分餐飲企業銷售“廢油”時開出的收據和“煉油者”作記錄的賬本,賬本上顯示“煉油者”為購買“廢油”,分兩次付給一家標注為“綠洲”的酒店一共1萬元。
A、頂風作案 “泔水油”油桶比從前更多
記者趕到現場時,東站工商所的執法人員和當地派出所的民警正在現場進行調查。記者看到,原本藏身于鐵道旁的那個黑加工點院內多了很多廢舊輪胎,如果不仔細查看,根本看不見院內還有幾十個大油桶。執法人員稱,經過清查,院內共有33個油桶,其中27個油桶內裝著滿桶的“泔水油”。
在黑加工點搭建的“加工車間”,記者見到臟兮兮的大金屬槽內仍有一半沒有加工完的“泔水”,上面漂浮的油膩物散發著一陣陣的臭氣。正在現場履行監督職責的省政協委員回守烈指著金屬槽內的“泔水”和爐膛內的爐灰對記者說:“現在的狀況和上一次檢查時明顯不同,很明顯是被查處后又有過生產加工,而且院內的油桶比上一次查處時又多了一倍,這很可能意味著這里生產加工‘泔水油’的量比上一次查處時又增加了!”
B、回避調查 加工者父親自稱“已停業”
在現場,執法人員并沒有找到生產加工“泔水油”的人,但是卻找到了自稱“煉油者”父親的一名老者。對于執法人員的再次“光顧”,老人有著很明顯的抵觸情緒。
他告訴執法人員,他們早已經停止了生產,20多個油桶里裝的油是他們拆除了飯店的油水分離器后,剩下來的。執法人員問他:“既然不加工了,為什么還要存這些油?為什么有的油桶里的油明顯被加工過?”那名老者沒有回答執法人員第一個問題,而是反復強調他們加工過的油要比被查獲的油還要清澈。當記者準備進一步詢問“泔水油”的去向時,那名老者突然高聲叫嚷道:“沈陽市有100多家加工的,為啥就查我們家啊?”
C、助紂為虐 餐飲企業賣廢油年入萬元
“為何執法部門已經查封取締的黑加工點還敢繼續非法加工呢?難道他們不怕再被處罰?”正在記者疑惑時,回守烈委員拿著一本賬本來到記者面前。他告訴記者,賬本上記錄的內容也許能解釋為什么這個黑加工點還敢“頂風作案”。記者在賬本上看到,上面一共記錄了3筆交易,“煉油者”作為付款方先后付給 “綠洲”1萬元、“紅高粱”2500元、“皇鑫”1200元,記錄的付款時間為2009年10月末到2009年11月初,其中付給“綠洲”的1萬元是11 月1日和11月10日分兩次付的。
在賬本內,記者還見到了幾張蓋著餐飲企業財會章或公章的收據,記者在一張蓋著“沈陽市小土豆餐飲有限公司”公章的收據上看到,收款的項目為“油水分離廢油費”,金額2500元,并標注著時間:2009年11月12日至2010年11月12日。回守烈委員稱,之所以那家黑加工點會冒險繼續加工“泔水油”,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回收全年“泔水油”的錢交給了餐飲企業,如果不加工,將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對于那家標注為“綠洲”的酒店1年的“廢油”能賣1萬元,回守烈委員也有些吃驚,他沒想到“廢油”竟能這么值錢。他表示會督促執法部門利用賬本和收據繼續深究,查清是什么企業在非法對外銷售“廢油”,他認為餐飲企業的這種行為完全是“助紂為虐”!
D、持續關注 地下“黑鏈”為何屢禁不止?
在執法現場,記者采訪了一直在行使監督職責的省政協委員回守烈和市政協委員陳秀慶。兩位委員告訴記者,今年“兩會”期間,他們就曾針對非法“廢油”的回收、生產和銷售提交過議案,他們和省人大代表劉生生等代表、委員們也一直關注著政府有關部門對于“泔水油”非法生產鏈條的查處。但令他們感到失望的是,雖然沈陽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曾出臺了《沈陽市餐飲廢物收集運輸及處置管理規定》,但是這個《管理規定》卻沒有得到根本的落實,這也直接導致了沈陽市可能有100多家非法加工“泔水油”的窩點存在。
回守烈委員指出,要想徹底斬斷非法“泔水油”的“地下黑鏈”,政府必須要明確指定或專門成立一個主管部門,主抓食品衛生安全。執法中,要清除掉各個執法部門之間不能交叉執法的“壁壘”,各執法部門之間應該開通“綠色通道”,協同作戰。此外,執法部門不能只“查”不“處”,如果沒有嚴厲的處罰,就不可能給不法分子造成足夠的震懾,自然也沒有辦法徹底鏟除危害市民身體健康的地下“毒鏈”。
3月28日,回守烈委員告訴記者,雖然工商部門又一次查封了那個黑加工點,但他和其他委員將對此事監督到底。對于那些非法銷售餐飲垃圾的餐飲企業如何處罰,沈陽晚報對此也將繼續予以關注。(記者 劉強 實習生 田鈞什 攝影 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