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專家
湘雅醫院中西醫知名專家 陳國林
進入秋冬季節,中國人開始講究一個“補”字,食補也好,藥補也罷,都期待滋補品能讓自己“陰陽調和”、“正本清源”。專家建議,“補”雖然是一個“自發的,非處方行為”,但是由于個體差異不一,傳統中醫又最講究辨證施藥,“補”應該在專家指導下進行,切勿亂“補”。
“補”之綱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黎女士今年37歲,是長沙某銀行信貸部的一名負責人,家庭條件優裕。由于工作壓力比較大,她生活中非常注重飲食的滋補,像燕窩、銀耳、雪蛤、蛋白、深海魚油等補品,名目繁多,但即是這樣,她的睡眠質量還是很差,遇到精神很緊張的一段時間,月經還會紊亂,滴滴答答來一個月,拖得人心煩氣躁,渾身沒勁。黎女士非常不解,條件好了,身體怎么就總補不好呢?
研究臨床中醫婦科學近四十年的湘雅醫院中西醫知名專家陳國林教授告訴記者,大部分人認為只要是補品,則人人可吃。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錯誤的。人的體質強弱不同,補品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如果不結合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而盲目進補,不但達不到強壯身體的目的,反而會擾亂了機體的代謝功能,帶來副作用,甚至引起疾病,如在國外就曾出現“濫用人參綜合癥”。清代名醫余聽鴻說:“見病不可亂補,一日誤補十日不復”。故服用補品必須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補”之細則: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補品或藥補,一般是針對虛癥的。中醫將虛癥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相應的,補品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而女性著重補的是氣、血和陰。
第一類:補氣
典型癥狀:體質虛弱的女性可通過中藥來調理,改善因正氣虛弱所引發的一些毛病。表現為臉色蒼白、精神不振、說話聲量小,動不動就流汗、感冒;或有很多白帶、月經會提前、量很少;或者是胃口不好,吃一點東西肚子就發脹。
專家建議:對氣虛的體質,就可用一些補氣的藥物調理,如人參、黃耆、白術、紅棗、甘草用來燉雞或排骨以補氣。當氣夠的時候,臉色就會變好,也不容易感冒。
第二類:補血
典型癥狀:一般是臉上沒有血色,口唇指甲比較蒼白,頭暈眼花,站立起來頭會暈、心悸,容易失眠、精神不好、月經不調等,這是女性最常見的身體虛弱情形。
專家建議:屬“血弱”體質,就可用一些中藥物來補血,如用熟地、白術、當歸、龍眼皮、阿膠等中藥或藥丸燉雞、燉排骨、燉魚。女性在月經過后,若沒有什么不舒服,只想補血,也可用此方法。
第三類:陰虛用涼補
典型癥狀:陰虛俗稱虛火,頭暈、耳鳴、覺得腰酸背痛、睡眠不好,一個主要特點是感到口干、咽燥、心煩,手足心熱、容易流汗,容易做夢;這類體質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的現象,身體比較瘦,吃什么東西都胖不起來。
專家建議:由于這種陰虛體質的脈搏比較快、舌頭比較紅,身體肌膚有灼熱的感覺,中醫一般會用涼補,常用的中藥有生地、天冬、麥冬、沙參、西洋參、別甲、蓮子、薏仁、玉竹等。
對這類女性,冬蟲夏草能派上大用場,因為冬蟲夏草不僅滋腎還補肝,最適合陰虛女性。不想吃中藥的女性不妨吃點花膠。花膠具有滋補肝腎、養陰生津和強健筋骨的好處,多吃能精神奕奕,面色紅潤。
第四類:陽虛要補陽氣
典型癥狀:陽虛體質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甚至冰冷;會腰酸、腿軟、頻尿,月經延后且量比較少,身體會有發麻等狀況。
專家建議:對陽虛體質,中醫一般常用的藥物如肉桂、補骨脂、菟絲子、肉蓯容、鹿茸等中藥物來補陽,待陽氣恢復后身體就比較不怕冷。
這類女性在每天保證攝入充足的熱量外,應有意識地多吃些富含鐵質的食物。
據研究,女性尤其是老年人怕冷與機體內無機鹽缺乏有關。胡蘿卜、山芋、青菜、大白菜、藕、菜花、大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可將它們與肉類御寒食物摻雜食用。
人體的甲狀腺可分泌一種叫甲狀腺素的激素,具有產熱效應,而甲狀腺素由碘和酪氨酸組成。酪氨酸可由體內“生產”,碘卻得靠外界補充。海帶、紫菜、貝殼類、牡蠣、沙丁魚、菠菜、魚蝦等食物含碘豐富,不妨選擇食用。
“補”之辨證施征:體質復雜,請醫生幫忙診斷
陳教授表示,氣血陰陽的這四類虛,有時候會單獨出現,有時候也會合并兩種出現。在臨床上較常看到久病的身體虛,會出現氣血兩虛,甚至病久時還會寒熱夾雜。身體比較虛弱,體質也比較復雜時,就一定要請中醫師幫你診斷,找出問題出在哪里,再吃一些補藥,這樣比較省時間、比較對癥,也沒有副作用。
另外,滋補可以是有病施補和無病體弱補兩類。女性更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和身體素質來選擇滋補,而輕松愉悅的心情、良好的心理狀態、日常的身體鍛煉都是滋補之外更需要強調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