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稱鴨肉可“填骨髓、長肌肉、生津血、補五臟”.《日用本草》稱鴨肉可“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滇南本草》稱:“老鴨同豬蹄煮食,補氣而肥體;同雞煮食,治血暈頭痛”.中醫學認為鴨肉性寒,除可大補虛勞外,還可消毒熱、利小便、退瘡癤,這是多數溫熱性肉禽類所少見的。
以鴨肉入食療和藥膳,民間認為肉老而白、骨烏黑者為上品,過于肥膩的老鴨應去掉油。鴨肉性寒,故脾胃虛寒、腹部冷痛、大便溏瀉、因寒痛經者不宜多用。
以鴨肉為主的食療方介紹如下:
涼血止血方:用于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咯血、便血或痔瘡出血。老鴨一只,去內臟及頭足,砂鍋清水燉至八分熟,加入鮮藕、鮮竹筍各半斤,燉熟,酌加鹽、味精等調料,吃肉喝湯。注意不可加辣椒、八角等溫熱調料。
清熱養陰方:用于陽熱亢盛、陰液虧虛引起的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硬化等證。瘦鴨一只,去頭及內臟,切塊、砂鍋燉至半熟,加水發海帶和去皮切塊的荸薺各半斤,文火燉熟,撈去浮油,分次吃肉喝湯。
滋陰養胃方:適合因脾胃有熱、胃陰不足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結等癥。老鴨一只,洗凈切塊,保留鴨內金,燉半熟時加入百合100克、黑木耳50克(水發),文火燉熟,吃肉喝湯。調料中少用花椒、大料、桂皮,以免有傷胃陰。
利尿消腫方:用于因脾腎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尿少、水腫。老鴨一只去內臟,赤小豆半斤,先泡半日后用紗布包妥,與鴨共燉,快熟時加入冬瓜約500克,酌加調料,文火燉熟,以喝湯為主,鹽不可多加,以保持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