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綜合科主任醫師劉宗蓮
養生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有順時攝養、調神養生、飲食養生、藥膳保健、傳統健身術、藥物養生、推拿針灸等幾個方面。其中,飲食養生是一個很重要的養生法。
注意衛生,也是養生
這個“飲食衛生”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僅是指吃的東西要干凈,還包括整個用餐的過程。
情緒:安靜愉快的情緒有利于胃的消化,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進食前后情緒過分波動,會影響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長此以往還會發生胃病。
飯后習慣:飯后漱口是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使口腔清潔,清除食物殘渣,有效地防治齲齒和牙垢。另外,進食后宜緩行,也就是吃完飯最好緩慢地散步,最好不要“飽食即臥”。
引經據典: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指出:“魚餒而肉敗不食,食惡不食,臭惡不食”。漢代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也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可傷人”。
克服飲食偏嗜
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物質。因此,飲食應多樣化,以保證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避免偏嗜、單調和挑食。
中醫認為,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的不同,五臟對五味有不同的需要,五味的偏嗜過多過久,就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有所偏,引發多種疾病,比如經常吃甜膩的食物傷脾,攝鹽過多會引發高血壓等。
而且,食物有寒熱溫涼等不同屬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和,以免因長期偏食偏寒或偏熱的食物而導致體內陰陽平衡失調。特別是生冷的食物,不要貪食,很容易傷脾造成陽虛,從而引發一系列不適。
引經據典:《素問·六節臟象論》所謂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飲食的偏嗜,會引起臟氣的偏勝。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養生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有順時攝養、調神養生、飲食養生、藥膳保健、傳統健身術、藥物養生、推拿針灸等幾個方面。其中,飲食養生是一個很重要的養生法。
注意衛生,也是養生
這個“飲食衛生”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僅是指吃的東西要干凈,還包括整個用餐的過程。
情緒:安靜愉快的情緒有利于胃的消化,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進食前后情緒過分波動,會影響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長此以往還會發生胃病。
飯后習慣:飯后漱口是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使口腔清潔,清除食物殘渣,有效地防治齲齒和牙垢。另外,進食后宜緩行,也就是吃完飯最好緩慢地散步,最好不要“飽食即臥”。
引經據典: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指出:“魚餒而肉敗不食,食惡不食,臭惡不食”。漢代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中也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可傷人”。
克服飲食偏嗜
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物質。因此,飲食應多樣化,以保證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避免偏嗜、單調和挑食。
中醫認為,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的不同,五臟對五味有不同的需要,五味的偏嗜過多過久,就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有所偏,引發多種疾病,比如經常吃甜膩的食物傷脾,攝鹽過多會引發高血壓等。
而且,食物有寒熱溫涼等不同屬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和,以免因長期偏食偏寒或偏熱的食物而導致體內陰陽平衡失調。特別是生冷的食物,不要貪食,很容易傷脾造成陽虛,從而引發一系列不適。
引經據典:《素問·六節臟象論》所謂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飲食的偏嗜,會引起臟氣的偏勝。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