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在全國各麥區都有發生,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可減產5%—15%,而且病麥中還產生對人畜有毒的物質,嚴重影響小麥品質和利用價值。
一、癥狀
赤霉病為害癥狀以穗腐為主,先在小穗和穎片上出現水漬狀褐斑,后逐漸擴展到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當氣候潮濕時,在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長出一層粉紅色的霉狀物(分生孢子),空氣干燥時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產生霉層,后期病部可產生黑色顆粒(即子囊殼)。
二、病原物
病原物的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霉,無性態為禾谷鐮孢,其他多種鐮孢如燕麥鐮孢、黃色鐮孢等均可發病。
三、發病條件
小麥赤霉病菌在土表的稻樁或玉米秸稈等作物殘體上越夏、越冬,以菌絲體狀態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經氣流傳播至小麥穗部,從凋萎的花藥侵入小穗;小麥不同生育期對病菌侵入的難易有很大差異,揚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3天以上連續陰雨,氣溫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將大流行。
四、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是控制赤霉病為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在當前推廣的小麥品種中,以魯麥14號、煙農15較抗赤霉病。
(2)深耕滅茬,清除病殘體,適期播種,合理施肥、澆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農田小氣候的濕度,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生態環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項基礎措施。
(3)藥劑防治。在長江中下游,噴藥時期往往陰雨連綿或時晴時雨,必須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露水干后搶時噴藥,噴藥后遇雨可隔5~7天再噴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方法為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噴霧。可隔5~7天再噴1次,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一、癥狀
赤霉病為害癥狀以穗腐為主,先在小穗和穎片上出現水漬狀褐斑,后逐漸擴展到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當氣候潮濕時,在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長出一層粉紅色的霉狀物(分生孢子),空氣干燥時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產生霉層,后期病部可產生黑色顆粒(即子囊殼)。
二、病原物
病原物的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霉,無性態為禾谷鐮孢,其他多種鐮孢如燕麥鐮孢、黃色鐮孢等均可發病。
三、發病條件
小麥赤霉病菌在土表的稻樁或玉米秸稈等作物殘體上越夏、越冬,以菌絲體狀態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經氣流傳播至小麥穗部,從凋萎的花藥侵入小穗;小麥不同生育期對病菌侵入的難易有很大差異,揚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3天以上連續陰雨,氣溫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將大流行。
四、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是控制赤霉病為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在當前推廣的小麥品種中,以魯麥14號、煙農15較抗赤霉病。
(2)深耕滅茬,清除病殘體,適期播種,合理施肥、澆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農田小氣候的濕度,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生態環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項基礎措施。
(3)藥劑防治。在長江中下游,噴藥時期往往陰雨連綿或時晴時雨,必須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露水干后搶時噴藥,噴藥后遇雨可隔5~7天再噴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方法為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噴霧。可隔5~7天再噴1次,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