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豬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腹瀉、嘔吐和脫水?砂l生于各種年齡的豬,10日齡以內的仔豬病死率很高,5周齡以上的豬病死率很低,較大的豬或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其病原體為冠狀病毒科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腸、十二指腸及回腸的黏膜,在鼻腔、氣管、肺的黏膜及扁桃體、頜下及腸系膜淋巴結等處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對日光和熱敏感,對胰蛋白酶和豬膽汁有抵抗力,常用消毒藥容易將其殺死。
依據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與豬流行性腹瀉區別時,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一、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的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斷奶豬、肥育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大多數能自然恢復。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它們從糞便、乳汁、鼻液中排出病毒,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及用具等,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豬體內。本病多發生于冬季,不易在炎熱的夏季流行。在新疫區呈流行性發生,傳播迅速,在l周內可散播到各年齡組的豬群。在老疫區則呈地方行性或間歇性發生,發病豬不多,10日齡至6周齡小豬容易得病,而隱性感染率卻很高。
二、臨床癥狀 潛伏期隨感染豬的年齡而有差別,仔豬12~24小時,大豬2~4天。
1.母豬。母豬常與仔豬一起發病。有些哺乳中的母豬發病后,表現高度衰弱,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嘔吐,食欲不振,嚴重腹瀉。妊娠母豬的癥狀往往不明顯,或僅有輕微的癥狀。
2.成年豬。感染后常不發病。部分豬表現輕度水樣腹瀉,或一時性的軟便,對體重無明顯影響。
3.哺乳仔豬。先突然發生嘔吐,接著發生劇烈水樣腹瀉。嘔吐多發生于哺乳之后。下痢為乳白色或黃綠色,帶有小塊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惡臭。在發病末期,由于脫水,糞稍黏稠,體重迅速減輕,體溫下降,常于發病后2~7天死亡,耐過的小豬,生長較緩慢。出生后5天以內仔豬的病死率常為100%。
4.肥育豬。發病率接近100%。突然發生水樣腹瀉,食欲不振,無力,下痢,糞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瀉初期,偶有嘔吐。病程約1周。
三、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哺乳仔豬的胃常膨滿,滯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塊。3日齡小豬中,約50%在胃橫膈膜面的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腸膨大,有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絨毛萎縮,小腸壁變薄,在腸系膜淋巴管內見不到乳白色乳糜。腸黏膜嚴重出血。
四、防治措施
1.積極預防:(1)加強管理。在晚秋至早春之間的寒冷季節,不要引進帶毒豬,防止人員、動物和用具傳播本病。(2)積極控制。對本病的常在豬場,可采用3種方法,控制本病的發生:①對懷孕母豬于產前45天及15天左右,以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經肌內及鼻內各接種1毫升,使其產生足夠的免疫力,讓哺乳仔豬通過吃母乳獲得抗體,產生被動免疫的效果;蛟谧胸i出生后,以無病原性的弱毒疫苗口服免疫,每頭仔豬口服1毫升,使其產生主動免疫。②應用康復豬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天口服10毫升,連用3天,對新生仔豬有一定的防治效果。③改變管理方法,以中斷感染環節,如改變計劃產仔時間,實行全進全出。
2.及時治療:①加強飼養管理,保持仔豬舍的溫度(最好30℃)和干燥。②對仔豬對癥治療,可減少死亡,促進早日恢復。③讓仔豬自由飲服下列配方溶液: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④中醫中藥療法。如用馬齒莧、積雪草、一點紅各60克(新鮮全草),水煎服,以及采用針灸治療(主穴:三里、交巢、帶脈。配穴:蹄叉、百會)。⑤為防止繼發感染,對2周齡以下的仔豬,可適當應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物。磺胺脒0.5~4克,次硝酸鉍1~5克,小蘇打1~4克,混合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