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是動物對某種刺激和外界環境適應的反應,不同的動物對外界的刺激表現不同的行為反應,同一種動物內不同個體行為反應也不一樣,這種行為反應,可以使它 能從逆境中賴以生存、生長發育和繁衍后代。動物的行為習性,有的取決于先天遺傳內在因素,有的取決于后天的調教、訓練等外來因素,這些行為反應則是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了解豬的行為特點對豬群疾病的控制意義重大。豬和其他動物一樣,對其生活環境、氣候條件和飼養管理條件等反應,在行為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現,而且有一定的規律性。隨著養豬生產的變革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研究豬的行為活動模式及其機理,以及調教方法,廣泛應用于養豬生產,尤其是在畜牧業日趨集約化的情況下,全舍飼、高密度、機械化、專業化流水式高效生產的同時,不同程度地妨礙了豬的正常行為習性,不斷發生應激反應。這種人為環境與豬行為之間的矛盾,只能從豬適應反應著手,加強調教,發揮豬后效行為潛力,使其后天行為符合現代化生產要求,如果我們掌握了豬的行為特性,科學地利用這些行為習性,根據豬的行為特點,制定合理的飼養工藝,設計新型的豬舍和設備,改革傳統飼養技術方法。最大限度地創造適于豬習性的環境條件,提高豬的生產性 能,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多年來豬行為學方面的研究結果,豬的行為概括分為以下類型:
一、采食行為:
豬的采食行為包括攝食與飲水,并具有各種年齡特征。
豬生來就具有拱土的遺傳特性,拱土覓食是豬采食行為的一個突出特征。豬鼻子是高度發育的器官,在拱土覓食時,嗅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盡管在現代豬舍內,飼以良好的平衡日糧,豬還表現拱地覓食的特征,喂食時每次豬都力圖占據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時將兩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話,個別豬甚至鉆進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豬拱地覓食一樣,以吻突沿著食槽拱動,將食料攪弄出來,拋灑一地。
豬的采食具有選擇性,特別喜愛甜食,研究發現未哺乳的初生仔豬就喜愛甜食。顆粒料和粉料相比,豬愛吃顆粒料;干料與濕料相比,豬愛吃濕料,且花費時間也少。
豬的采食是有競爭性的,群飼的豬比單飼的豬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豬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間多1~3次,每次采食持續時間10~20min,限飼時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僅采食時間長,而且能表現每頭豬的嗜好和個性。仔豬每晝 夜吸吮次數因年齡不同而異,約在15~25次范圍,占晝夜總時間的10%~20%,大豬的采食量和攝食頻率隨體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數情況下,飲水與采食同時進行。豬的飲水量是相當大的,仔豬初生后就需要飲水,主要來自母乳中的水分,仔豬吃料時飲水量約為干料的兩倍,即水與料之比為3:1;成年豬的飲水量除飼料組成外,很大程度取決于環境溫度。吃混合料的小豬,每晝夜飲水9~10次,吃濕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豬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飲水,自由采食的豬通常采食與飲水交替進行,直到滿意為止,限制飼喂豬則在吃完料后才飲水。月齡前的小豬就可學會使用自動飲水器飲水。
二、排泄行為:
豬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糞尿,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本性,因為野豬不在窩邊拉屎撒尿, 以避免敵獸發現。
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豬是家畜中最愛清潔的動物。豬能保持其睡窩床干潔,能在豬欄內遠離窩床的一個固定地點進行排糞尿。豬排糞尿是有一定的時間和區域的, 一般多在食后飲水或起臥時,選擇陰暗潮濕或污濁的角落排糞尿,且受鄰近豬的影響。據觀察,生長豬在采食過程中不排糞,飽食后約5min左右開始排糞1~2次,多為先排糞后再排尿,在飼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為先排尿后排糞,在兩次飼喂的間 隔時間里豬多為排尿而很少排糞,夜間一般排糞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豬的夜間排泄活動時間占晝夜總時間的1.2%~1.7%。
三、群居行為
豬的群體行為是指豬群中個體之間發生的各種交互作用。結對是一種突出的交往活動,豬群體表現出更多的身體接觸和保持聽黨的信息傳遞。
在無豬舍的情況下,豬能自我固定地方居住,表現出定居漫游的習性,豬有合群性,但也有競爭習性,大欺小,強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豬群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
一個穩定的豬群,是按優勢序列原則,組成有等級制的社群結構,個體之間保持熟悉,和睦相處,當重新組群時,穩定的社群結構發生變化,則爆發激烈的爭斗,直至重新組成新的社群結構。
豬群具有明顯的等級,這種等級剛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豬出生后幾小時內,為爭奪母豬前端乳頭會出現爭斗行為,常出現最先出生或體重較大的仔豬獲得最優乳頭位置。同窩仔豬合群性好,當它們散開時,彼此距離不遠,若受到意外驚嚇,會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當仔豬同其母豬或同窩仔豬離散后不到幾分鐘,就出現極度活動,大聲嘶叫,頻頻排糞尿。年齡較大的豬與伙伴分離也有類似表現。
豬群等級最初形成時,以攻擊行為最為多見,等級順位的建立,是受構成這個群體的品種。體重、性別、年齡和氣質等因素的影響。一般體重大的、氣質強的豬占優位,年齡大的比年齡小的占優位,公比母、未去勢比去勢的豬占優位。小體型豬及新加入到原有群中的豬則往往列于次等,同窩仔豬之間群體優勢序列的確定,常取決于斷奶時體重的大小,不同窩仔豬并圈喂養時,開始會激烈爭斗,并按不同來源 分小群躺臥,大約24~48h內,明顯的統治等級體系就可形成,一般是簡單的線型。 在年齡較大的豬群中,特別在限飼時,這種等級關系更明顯,優勢序列既有垂直方向,也有并列和三角關系夾在其中,爭斗優勝者,次位排在前列,吃食時常占據有 利的采食位置,或優先采食權。在整體結構相似的豬群中,體重大的豬往往排在前列,不同品種構成的群體中不是體重大的個體而是爭斗性強的品種或品系占優勢。優勢序列建立后,就開始和平共處的正常生活,優勢豬的尖銳響亮的呼嗜聲形成的 恐嚇和用其吻突佯攻,就能代替咬斗,次等豬馬上就退卻,不會發生爭斗。
四、爭斗行為
爭斗行為包括進攻防御、躲避和守勢的活動。
在生產實踐中能見到的爭斗行為一般是為爭奪飼料和爭奪地盤所引起,新合并的豬群內的相互交鋒,除爭奪飼料和地盤外,還有調整豬群居結構的作用。當一頭陌生的豬進入一群中,這頭豬便成為全群豬攻擊的對象,攻擊往往是嚴厲的,輕者傷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將兩頭陌生性成熟的公豬放在一起時,彼此會發生激烈的爭斗。它們相互打轉、相互嗅聞,有時兩前肢趴地,發出低沉的吼叫聲,并突然用 嘴嘶咬,這種斗爭可能持續一小時之久,屈服的豬往往調轉身軀,嚎叫著逃離爭斗現場,雖然兩豬之間的格斗很少造成傷亡,但一方或雙方都會造成巨大損失,在炎熱的夏天,兩頭幼公豬之間的格斗,往往因熱極虛脫而造成一方或雙方死亡。豬的 爭斗行為,多受飼養密度的影響,當豬群密度過大,每豬所占空間下降時,群內咬斗次數和強度增加,會造成豬群吃料攻擊行為增加。降低飼料的采食量和增重。這種爭斗形式一是咬其對方的頭部,二是在舍飼豬群中,咬尾爭斗。新合群的豬群,主要是爭奪群居次位,爭奪飼料并非為主,只有當群居構成形成后,才會更多地發生爭食和爭地盤的格斗。
五、性行為
性行為包括發情、求偶和交配行為,母豬在發情期,可以見到特異的求偶表現,公、母豬都表現一些交配前的行為。
發情母豬主要表現臥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發出特有的音調柔和而有節律的哼哼聲,爬跨其他母豬,或等待其他母豬爬跨,頻頻排尿,尤其是公豬在場時排尿更為頻繁。發情中期,在性欲高度強烈時期的母豬,當公豬接近時,調其臀部靠近公豬,聞公豬的頭、肛門和陰莖包皮,緊貼公豬不走,甚至爬跨公豬,最后站立不動。接受公豬爬跨。管理人員壓其母豬背部時,立即出現呆立反射,這種呆立反射是母豬 發情的一個關鍵行為。
公豬一旦接觸母豬,會追逐它,嗅其體側肋部和外陰部,把嘴插到母豬兩腿之間,突然往上拱動母豬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發出連續的、柔和而有節律的喉音哼聲,有人把這種特有的叫聲稱為“求偶歌聲”,當公豬性興奮時,還出現有節奏的排尿。
有些母豬表現明顯的配偶選擇,對個別公豬表現強烈的厭惡,有的母豬由于內激素分泌失調,表現性行為亢進,或不發情和發情不明顯。
公豬由于營養和運動的關系,常出現性欲低下,或公豬發生自淫現象,群養公豬,常造成穩固的同性性行為的習性,群內地位低的公豬多被其他公豬爬跨。
六、母性行為:
母性行為包括分娩前后母豬的一系列行為,如絮窩、哺乳及其他撫育仔豬的活動等。
母豬臨近分娩時,通常以銜草、鋪墊豬床絮窩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欄內是水泥地 而無墊草,只好用蹄子抓地來表示,分娩前24h,母豬表現神清不安,頻頻排尿、 磨牙、搖尾、拱地、時起時臥,不斷改變姿勢。分娩時多采用側臥,選擇最安靜時間分娩,一般多在下午4時以后,特別是在夜間產仔多見。當第一頭小豬產出后,有時母豬還會發出尖叫聲,當小豬吸吮母豬時,母豬四肢伸直亮開乳頭,讓初生仔 豬吃乳。母豬整個分娩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處在放奶狀態,并不停地發出哼哼的聲音,母乳乳頭飽滿,甚至奶水流出容易使仔豬吸吮到。母豬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 的姿勢躺臥,形成一熱源,引誘仔豬挨著母豬乳房躺下,授乳時常采取左倒臥或右倒臥姿勢,一次哺乳中間不轉身,母仔雙方都能主動引起哺乳行為,母豬以低度有節奏的哼叫聲呼。仔豬哺乳,有時是仔豬以它的招喚聲和持續地輕觸母豬乳房來發 動哺乳,一頭母豬授乳時母仔豬的叫聲,常會引起同舍內其他母諸也哺乳。仔豬吮乳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開始仔豬聚集乳房處,各自占據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乳房,吸吮,仔豬身向后,尾緊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時母豬哼叫達高峰,最后排乳完畢,仔豬又重新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母仔之間是通過嗅覺、聽覺和視覺來相互識別和相互聯系的,豬的叫聲是一種聯絡信息。例如:哺乳母豬和仔豬的叫聲,根據其發聲的部位(喉音或鼻音)和聲音的不同可分為嗯嗯之聲(母仔親熱時母豬叫聲),尖叫聲(仔豬的驚恐聲)和鼻喉混聲(母豬護仔的警告聲和攻擊聲)三種類型,以此不同的叫聲,母仔互相傳遞信息。
母豬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仔豬,在行走、躺臥時十分謹慎,不踩傷、壓傷仔豬,當母豬躺臥時,選擇靠欄三角地不斷用嘴將其仔豬排出臥位慢慢地依欄躺下,以防壓住仔豬,一旦遇到仔豬被壓,只要聽到仔豬的尖叫聲,馬上站起,防壓動作再重復一遍,直到不壓住仔豬為止。
帶仔母豬對外來的侵犯,先發出警報的吼聲,仔豬聞聲逃竄或伏地不動,母豬會張合上下頜對侵犯者發出威嚇,甚至進行攻擊。剛分娩的母豬即使對飼養人員捉拿仔 豬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攻擊行為。這些母性行為,地方豬種表現尤為明顯,F代培育品種,尤其是高度選育的瘦肉豬種,母性行為有所減弱。
七、活動與睡眠:
豬的行為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活動大部在白晝,在溫暖季節和夏天。夜間也有活動和采食,遇上陰冷天氣,活動時間縮短。豬晝夜活動也因年齡及生產特性不同而有差異,仔豬晝夜休息時間平均60%~70%,種豬70%,母豬80%~85%,肥豬為70 %~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時左右休息最少。
哺乳母豬睡臥時間表現出隨哺乳天數的增加睡臥時間逐漸減少,走動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這是哺乳母豬特有的行為表現。
哺乳母豬睡臥休息有兩種,一種屬靜臥,一種是熟睡,靜臥休息姿勢多為側臥,少為伏臥,呼吸輕而均勻,雖閉眼但易驚醒,熟睡為側臥,呼吸深長,有鼾聲且常有 皮毛抖動,不易驚醒。
仔豬出生后3天內,除吸乳和排泄外,幾乎全是甜睡不動, 隨日齡增長和體質的增強活動量逐漸增多,睡眠相應減少,但至40日齡大量采食補料后,睡臥時間又有增加,飽食后一般較安靜睡眠。仔豬活動與睡眠一般都尾隨效仿母豬。出生后10天左右便開始同窩仔豬群體活動,單獨活動很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現為群體睡臥。
八、探究行為:
探究行為包括探查活動和體驗行為。豬的一般活動大部來源于探究行為,大多數是朝向地面上的物體,通過看、聽、聞、嘗、啃、拱等感官進行探究,表現出很發達的探究軀力,探究軀力指的是對環境的探索和調查,并同環境發生經驗性的交互作用。豬對新近探究中所熟悉的許多事物,表現有好奇、親近的兩種反應,仔豬對小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對同窩仔豬表示親近。探究行為在仔豬中表現明顯,仔豬出生后2min左右即能站立,開始搜尋母豬的乳頭,用鼻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 方法。仔豬的探究行為的另一明顯特點是,用鼻拱、口咬周圍環境中所有新的東西。用鼻突來擺弄周圍環境物體是豬探究行為的主要方面,其持續時間比群體玩鬧時間還要長。
豬在覓食時,首先是拱掘動作,先是用鼻聞、拱、舔、啃,當誘食料合乎口味時,便開口采食,這種攝食過程也是探究行為。同樣,仔豬吸吮母豬乳頭的序位,母仔之間彼此能準確識別也是通過嗅覺、味覺探查而建立的。
豬在豬欄內能明顯地區劃睡床、采食、排泄不同地帶,也是用鼻的嗅覺區分不同氣味探究而形成的。
九、異常行為
異常行為是指超出正常范圍的行為,惡癖就是對人畜造成危害或帶來經濟損失的異常行為,它的產生多與動物所處環境中的有害刺激有關。如長期圈禁的母豬會持久而頑固地咬嚼自動飲水器的鐵質乳頭。母豬生活在單調無聊的柵欄內或籠內,?裨锏卦跈诨\前不停地啃咬著欄柱。一般隨其活動范圍受限制程度增加則咬欄柱的頻率和強度增加,攻擊行為也增加,口舌多動的豬,常將舌尖卷起,不停地在嘴里伸 縮動作,有的還會出現拱癖和空嚼癖。
同類相殘是另一種有害惡癖,如神經質的母豬在產后出現食仔現象。在擁擠的圈養條件下,或營養缺乏或無聊的環境中常發生咬尾異常行為,給生產帶來極大危害。
十、后效行為
豬的行為有的生來就有,如覓食、母豬哺乳和性的行為,有的則是后天發生的,如學會識別某些事物和聽從人們指揮的行為等,后天獲得的行為稱條件反射行為,或稱后效行為。后效行為是豬生后對新鮮事物的熟悉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豬對吃、喝的記憶力強,它對飼喂的有關工具、食槽、飲水槽及其方位等,最易建立起條件反射,例如:小豬在人工哺乳時,每天定時飼喂,只要按時給以笛聲或鈴聲或飼喂用具的敲打聲,訓練幾次,即可聽從信號指揮,到指定地點吃食。由此說明,豬有后效行為,豬通過任何訓練,都可以建立起后效行為的反應,聽從人的指揮,達到提 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以上豬的十個方面行為特性,為養豬者飼養管理好豬群提供了科學依據。在整個養豬生產工藝流程中,充分利用這些行為特性精心安排各類豬群的生活環境,使豬群處于最優生長狀態下,發揮豬的生產潛力,達到繁殖力高、多產肉、少消耗,獲取最佳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