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規律
1.1不同季節發病規律
1.1、1初冬至早春季節發病規律在每年11月初至次年2月底這段時間內,通風和保溫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在飼養早期(1~2周),由于雞舍較干燥,舍內一般聞不到明顯的氨氣。3周齡以后,雞只逐漸長大,采食和飲水量加大,排便量增加。由于保溫舍內不能及時有效的通風,新鮮空氣得不到補充。粉塵和有毒有害氣體開始在舍內大量聚集,氨氣熏人,空氣污濁,濕度升高,舍內環境質量逐漸惡化。此時,雞群逐漸出現病態,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和腹水癥。有的雞群發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毒性疾病,雞群周死淘率從1-3周齡的0.3%-0.6%漸漸升高至5-7周齡的2%-3%。
1.1.2夏季發病規律夏季溫度較高,晝夜溫差小。在飼養早期可根據舍內需要打開門窗通風,雞群前4周內生長發育基本正常。隨著日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舍內密度逐漸加大,產熱量增加,而散熱不暢。由于沒有風機和水簾,只依*自然通風,當舍外溫度升高,雞只飲水量顯著增加,雞長期處于熱應激狀態,拉水樣糞便或未消化的料糞,雞生長減慢,抵抗力減弱,易發生各種傳染性疾病。如遇悶熱天氣,會在短時間內造成雞群中暑大量死亡。一般來講,夏季養雞4周齡前,雞群發育基本正常,周死淘率在0.3%-0.4%。4周以后,隨著舍內環境條件逐步惡化,雞群采食量減少,增重下降,易感性增強,死亡率增加。
1.2不同養殖階段發病規律肉雞在飼養過程中的疾病發生有明顯的規律可循,根據肉仔雞的生長特點,可將其生長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16日齡,第二階段為17~35日齡,第三階段為36日齡至出欄。
1.2.1第一階段發病規律第一階段肉仔雞身體處于全面生長階段,此階段雞群是否發病往往與雞苗的體質有關,若雞苗健壯、進雛前準備充分,飼養管理合理,此階段肉雞很少發病。一些知名公司的雞苗,體質健壯,在前期的飼養管理中省心省力,藥費投入很低,而有一些廠家的雞苗,價格便宜,但雞苗大小或質量參差不齊,弱雛多,有時還會發現很多肉仔雞腹部膨大,剖檢可見臍炎,卵黃吸收不良,肝變性腫大等病變,這種雞苗若進行抗體檢測,會發現新城疫等母源抗體水平偏低或高低不均,有的廠家為了減少早期死亡率,往往在雞苗剛出殼時便肌注頭胞噻呋鈉,但當2~3d藥力消除后,雞苗便有大腸桿菌早期感染,7日齡內便發生肝周炎和心包炎,體質弱的雞苗除了早期容易感染大腸桿菌外,免疫效果差,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和傳染性支氣管炎等也常常不可避免。
1.2.2第二階段發病規律第二階段肉仔雞以骨骼發育為主,第二階段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處于關鍵時期,由于該階段各種母源抗體水平逐漸降低或消失,處于快速生長的應激狀態,是多種疾病易發的時期。該階段常發生的疾病有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球蟲病、慢性呼吸道病、腿病、猝死癥、腹水癥等,而且常常發生多種疾病的混合感染。
1.2.3第三階段發病規律第三階段肉仔雞以肌肉生長為主,該階段是肉仔雞飼養過程中最重要的時期,此階段飼養環境越來越差,很多病原體也悄然入侵雞群,非典型新城疫在這個階段表現最為突出,繼發性大腸桿菌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的發生是該階段發病的基本特點。另外,該期也是中暑病的易發階段。
1.3其它情況下的發病規律肉仔雞的發病情況有時視不同的飼養方式、養殖人員素質、養殖環境、養殖規模而有顯著差異,如架養易患腿病和胸部囊腫;未有經驗的初養者養雞早、晚期死亡率較高;規模較大的養殖場/戶后期死亡率較高。
2應激危害因素與疾病發生的關系
應激危害因素與疾病發生密切相關,是眾多疾病的誘發因素。近幾十年來,由于遺傳育種技術的進展,肉仔雞增重指標有了明顯的提高,達到相同體重的天數越來越短,如1925年達到1.5kg需要120d的飼養期,1950年約為76d,1970年約為54d,1990年為40d,2000年約35d,而在2006年網上養殖的肉雞僅為30d。但從遺傳育種角度來講,雞增重性能與抗應激能力呈負相關,增重性能越高,抗應激能力相對越差,快速生長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生理性應激反應。現有的養殖小區和散養戶,由于雞舍比較簡陋,設備配置較差,控制舍內環境條件的能力有限,因此,當外界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舍內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如夏季降雨、冬季大風、氣溫驟降或突然升高都會導致雞群嚴重的應激反應,常突然發病。雞群還存在眾多其他應激危害因素。如免疫應激、擴群應激、噪音應激、外來人員應激、換料應激等。
3養殖環境與疾病發生的關系
養殖戶的養殖環境意識匱乏,長期忽視對養殖環境的投入,對養殖環境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致使肉仔雞養殖戶(場)無法擺脫疾病和高昂藥費的困擾。通過加大對雞場養殖環境投入,為雞群營造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條件,提高雞群健康水平,減少用藥,最終達到棄用藥物的目的,這是在我國人世、食品貿易全球化以及食品安全質量標準日益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肉雞養殖業走出困境的必經之路。山東煙臺、濰坊、萊西等肉雞養殖企業的成功經驗已為我們佐證,通過加大對養殖環境的投入(進行雞舍標準化改造),藥物使用量顯著減少,而且生產技術指標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雞舍標準化改造前后的生產指標,父母代存活率提高5%-10%、66周齡產雛數提高25—30羽,商品代雞群藥費由0.8-2.0元/只降到0.3-0.5元/只,存活率提高5%。
4科學飼養管理及免疫預防與疾病發生的關系
伴隨我國肉仔雞飼養水平的提高,養殖規模的擴大,科學飼養已成為當前肉仔雞飼養的發展方向。但由于前期肉仔雞福利的投入不足,傳統養殖方式的存在,造成了規模飼養與零散飼養并存,科學的管理方式與傳統的養殖技術并進的局面。規模化的養殖場實行封閉式管理,可人為的控制溫濕度,實行封閉式管理,消毒徹底,而又不易引進外來病原,這種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與同期其他方式飼養的肉仔雞相比,發病明顯減少,藥費投入成本大大降低。很多養殖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想方設法想改善養殖環境,但鑒于目前的經濟狀況,很多養殖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養殖戶專業方面的素質也極不適應現代化的科學飼養。因此,養殖現狀的改觀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養殖環境不能盡快解決的狀態下,肉仔雞養殖過程中,科學的使用疫苗及藥物預防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決定著整個雞群的成敗。為此,應根據肉仔雞養殖戶的具體飼養條件和以往發病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及藥物誘發程序,并加強免疫監測和藥敏試驗的普及推廣工作,以獲得高效免疫、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