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成海區的選擇
作為養成海區,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底質:以平坦的泥底和泥沙底為好,較硬的沙底次之,稀軟泥底最差。巖礁底質而可。前者打橛,后者下砣。
水深:是根據采用苗繩長短和養育形式來確定。一般在冬季大干潮時水深5米以上的海區,均可發展筏式養殖。
水流、風浪,較好的養殖區是流大、浪小。水深流大、風浪大的外海區,只要安全有保障,也是很好的養殖區。有上升流和冷水團的海區尤佳。
透明度:養殖海區要有較好的透明度,才能促進海帶的生長。對海區透明度的要求,關鍵是透明度的相對穩定。
營養鹽:養殖海區要有較好的營養鹽含量,一般要求含氮量在100mg/m3以上。
污水情況: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農業生產污水。養殖海區應避開受污染海區。
(2)養殖筏架的結構與設置
養殖筏架類型主要有兩大類;單式筏架(又稱大單架)和雙式筏架(又稱大雙架)。單式筏架較為優越,是我國目前海帶養殖的主要類型。
單式筏架結構:主要由浮綆、橛纜、橛子(或石砣)、浮子、吊繩等組成。
浮綆:通過浮子浮力漂浮于海面,苗繩懸掛其上。其長度為筏身長,約50-60米。其材料為植物纖維或化學纖維繩。
橛纜和橛子(或石砣):用于固定筏身,橛纜一頭與浮綆相連,另一頭系在海底橛子上。纜繩材料選用與浮綆相同材料。橛子有木橛和竹橛。石砣可用石材制成,也可用鋼筋水泥構件。浮子:為纜繩提供浮力,種類有毛竹筒、玻璃球、塑料球及聚乙烯泡沫等。
海區布局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要考慮通流、安全、操作方便。劃定排次,組成區間,一般30-40臺筏子為一個排次(一個區),區間距以30-40米為宜,筏間距(平等)以6-8米為宜。設筏方向要考慮風、流的關系和海帶受光狀況。分順流下筏和橫流下筏兩大類。
養成工藝流程
養成海區的選擇→養殖筏架的布局→海帶苗的出庫運輸→海帶幼苗的暫養(垂掛式、平掛式)→拆苗簾→調節水層→施肥→洗刷與安全→分苗前的準備(苗繩的準備、吊繩的準備、墜石、分苗工具的準備)→分苗{分苗時間(10月底至于11月上旬)、分苗標準(10厘米)、剔苗、運苗、夾苗、掛苗}→養成方式(平養、垂養、垂平輪養、一條龍養育、貝藻間養)→養成管理(合理寄養、調節光照、施肥、切尖、其它管理)→收獲。
施肥 在含氮量低的海區養殖海帶,需要施肥才能生產商品海帶。海水中施肥的特點是海帶吸收少,流失量大,肥效低。根據這種特點,目前比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噴肥、潑肥和掛袋。以施氮肥為主,適量補充磷肥。施肥量依不同季節而有差異。近幾年由于海區呈富營養化現象比較明顯,故海帶養殖多不需施肥。
病害防治 海帶養成期間的主要病害有:綠爛、白爛、點狀白爛、泡爛、卷曲、柄粗葉卷病和黃白邊等。對生產危害大的病害,在自然肥區主要是綠爛,在外海貧區是白爛、點狀白爛和黃白邊。綠爛病:通常是從藻體梢部邊緣變綠、變軟,或出現綠色斑點,而后腐爛蔓延,嚴重時會使整棵海帶爛掉。防治改善光照,疏通水流。
白爛病:常見病,發生在葉片的尖端,然后向葉緣、中帶部和基部發展。防治方法:降低水層,追施肥料,切尖和洗刷等。
點狀白爛病:常見病,突發病,發展速度很快,3-5天內就能使海帶爛得很嚴重,對生產危害大。
防治方法:降低放養密度,及時切尖,向水深流大的外區疏散,控制養育水層,提早分苗,適時倒置。
泡爛病,在葉片上出現許多水泡,水泡破烈后,葉片上沉淀一些浮泥而變綠腐爛成許多孔洞。其防治方法是在雨季或大雨之前,可將苗繩下降水層,以防淡水浸害。
卷曲病:發生在生長部周圍,病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向光面的葉緣向中帶部卷曲扭轉,另一種是生長點出現“卡腰”現象。其防治措施為改善受光條件,避免強光照射。
柄粗葉卷病:典型癥狀為基部粗腫,根部萎縮,根系分枝少,形似雞爪,葉呈多種類型的卷曲,嚴重的形似花絮狀,俗稱燈籠海帶。防治方法合理改進養殖方法,避免養殖水層過深,養殖密度過大,施肥管理過差的傾向。實行加大筏距、區距、繩距、苗距等四個加大的措施。
黃白邊及其它病敵害:海區邊梢發黃發白而影響海帶的質量。適量施肥和調節光照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其它的敵害有:附著生物的附著及弄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