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蠶病的種類。蠶病的種類可分為傳染性蠶病和非傳染性蠶病。①傳染性蠶病包括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和原蟲病四大類,它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蠶體并在體內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又可以通過病蠶而傳染給健康蠶。②非傳染性蠶病是因農藥中毒、機械創傷等致使蠶發病,這種病害不會由病蠶傳染給健康蠶,如蠅蛆病、中毒病等。
在農村養蠶生產中的蠶病主要是病毒病,其次為真菌病和細菌病。病毒病有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病毒性軟化病、膿核病等4種,細菌病又稱軟化病,分為細菌性敗血病、細菌性中毒病及細菌性腸道病。其中細菌性敗血病中的黑胸、靈菌及青頭敗血病是生產上常見的;真菌病又稱僵病,通常以僵尸的顏色分為白僵、黃僵、綠僵及曲霉病,其中危害較重的是白僵病。而非傳染性蠶病中主要以蠅蛆和各種農藥中毒癥為生產上所常見。
2.蠶病的識別。①蠶體環節脹大,體色乳白,狂躁爬行,體壁易破,大蠶常爬到蠶匾邊緣墜地而亡,流出乳白色血液呈濃汁狀,可診斷為血液型膿病;②病蠶發育緩慢,體身瘦小,群體發育大小差異懸殊,食桑與行動不活潑,常呆伏于蠶座四周或殘桑中,外觀胸部透明,呈空頭狀,排出乳白色粘液的蠶糞。撕破病蠶背面的體壁,可見中腸后端有乳白橫紋,可診斷為中腸型膿病;③蠶兒大小不齊,食欲不振、空頭、下痢、頭胸昂起不動,體色帶黃發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診斷為膿核病;④病蠶死亡后不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環節出現墨綠色尸斑,尸斑很快擴展變黑,最后全身腐爛,流出黑褐色污染液,可診斷為黑胸敗血病;⑤病蠶尸體變色較慢,隨著尸體組織的離解、液化而漸變成紅色,最后流出紅色的污液,可診斷為靈菌敗血病;⑥病蠶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常出現油浸狀的綠色尸斑,尸體不變黑,血液混濁呈灰白色,可診斷為青頭敗血病;⑦蠶體體表有油漬狀病斑,初死時頭胸向前伸出,手觸略有彈性,不久漸變僵硬,尸體顏色灰白,可診斷為白僵病;⑧蠶兒體表有大形黑色的喇叭狀病斑,體色有時變成紫色,五齡被寄生的蠶,一般有早熟現象,可診斷為蠅蛆病;⑨蠶兒成堆亂爬、搖頭、翻滾、大量吐水、體軀彎曲者,可診斷為農藥中毒。
3.蠶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在發生蠶病后,要及時揀出病死蠶投放到石灰缸內,然后集中深埋,在加強提青分批、勤除蠶沙等飼養管理的同時,根據不同蠶病類型采取相應技術措施,控制蠶病的蔓延。
①發現真菌病的,應加強蠶體蠶座消毒,堅持每天早晨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新鮮石灰粉,蠶期可用熏毒威(克/立方米)密閉門窗熏煙30分鐘;也可用402抗菌劑浸網或噴體,1~3齡用500~700倍液浸蠶網,擠干后直接覆蓋在蠶體上,4~5齡用1500~2000倍液直接噴體。
②發現病毒病的,應每天早上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鮮石灰粉消毒蠶體蠶座,同時添食膿蠶靈對病毒病的發生有抑制作用。另外在蠶期也可用熏毒威(1克/立方米)密閉門窗熏蒸30分鐘防治血液型膿病。
③發現細菌病的,蠶室要配齊紗門紗窗外,還要隔日添食500倍液或體噴300倍液的滅蠶蠅。
④發現農藥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如果是桑葉引起的,應立即撒新鮮石灰粉止桑,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加網喂新鮮無毒桑葉后除沙,如果是室外農藥味飄進蠶室引起的,要立即關閉門窗,門窗掛濕布濕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