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菇生產原輔材料價格上浮,香菇產品價格逐年下降,致使農民種菇效益欠佳。據調查分析現有每袋產菇700—800克,已達到高產水平。由于產季過分集中,市場波動較大,低價時每千克不到2元,除去每袋成本1.5元,只剩余0.5元,這其中包括勞動工值在內,實際盈利無幾。農民種菇的目的是獲取應有的效益,無利可圖必然挫傷生產積極性。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要提升種菇效益,必須順應市場,運用巧妙手段,采取科學措施,才能避風險,達到高產高效目的。下面提供可行之路,供生產中參考:
反向入市,智取季節價差效益
香菇生產常規多為秋栽,產菇秋、冬、春。此時與日本、韓國產菇期碰場,大量菇品進入國際市場,一時產品處于飽和狀態,導致價格下降。而夏季高溫,香菇貨源缺,一般價位都上浮10—20%,尤其保鮮菇出口每千克收購價都在6—8元,高時超過10元,比常規提高1—2倍價值。因此可安排占總生產量的20%,進行反季節栽培,產品反向入市。凡具有自然氣溫適于反季節栽培條件的山區,可建立生產基地,并采用程控微噴設備,改善菇棚環境的溫度、濕度,提高產量,獲取較好效益。
集約化培育花菇,巧獲品位效益
改變常規的露地擺袋培育普通商品菇的栽培法,采取高棚多架層,集約化立體培育花菇。正常年景花菇干品的價位每千克均在45—60元,比普通商品菇干品價值高68—95%,優質天麻花菇價值高于普通菇1—2倍。同樣原料,同樣場地,只是培育管理方式不同,產品價差成倍,而且節省用地60%,這是一種提高品位價值效益的手段。花菇培育應推廣雙套袋新技術,內襯特制薄型塑料袋,菇蕾頂膜自破,免法割膜工序,產品衛生,也免損傷,這是一項改革,有利省工,提高花菇品質的新技術。
組合栽培,爭取綜合效益
推廣菇糧套種,如東北玉米地種香菇,取得糧菇雙豐收;林果地間種,葡萄架下栽培,浙江慶元菇棚四周種滕本藥材瓜蔞,都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香菇與靈芝交替栽培,北方利用大棚秋冬種平菇、金針菇,夏季6—9月安裝水溫空氣調控器,培育香菇等。通過組合栽培發揮菇地和空間作用,提高綜合效益。
實施綠色工程,創造品牌效益
“崇尚自然,向往綠色”成為現代消費新潮。但現有綠色食品在市場占有率不足5%,而“綠標”商品的價位比一般產品高出1倍以上。香菇本來是綠色食品,但現有生產程序尚未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的要求。因此要從原料選擇、培養基制作、接種培養、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全程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要求進行標準化操作,并實行全程技術監控,提高產品安全性。使香菇產品順利跨越國際市場設置的“三道門檻”(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病源微生物)。主產區要從這方面入手,積極創造條件,實現綠色產品,爭取更佳的經濟效益。
嚴格把關降低消耗,提高管理效益
現有成本增大原因之一是菌袋成品率不高。有的產區從接種發菌到菌袋下田脫袋排場,成品率不足85%,使成本增加15%;另一方面滅菌灶結構不合理,燃料浪費。提高菌袋成品率,主要把好“四關”。首先原料關:要求新鮮無霉變,樹木宜冬季砍伐養分好,強調曬干后加工;配料含水量超標。其二,料袋滅菌關:推廣節能高效滅菌灶,有利節省燃料,提高滅菌效果。第三,接種關: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病從口入”。第四,養菌關:培養室要求達到清毒徹底,干燥、避光、適溫、通風,及時檢查處理污染袋。
認真加工分級,增加產品檔次效益
產品加工技術好壞,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價位和效益。要全面實行機械脫水烘干,并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加工,要求產品“四無”(菇體無烤焦、朵型無破損、干度無欠標、品質無含硫)和“三達標”(感觀標準、理化標準、衛生標準)。推廣使用機械分級篩選機,使產品等級規格化,提高檔次效益。此外,有條件的基地村和專業合作社,可直接與出口商和超市掛鉤,實行訂單供貨,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爭取直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