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菇的室內栽培,方法很多;有塑料袋栽、糧栽、盒栽和床栽等。其中以床栽和箱栽最普遍。
(一)床栽
1.栽培房和消毒 栽培房的選擇,菇架的設置,以及栽培 房的消毒方法,與室內栽培蘑菇相同。
2.適宜的栽培時間 鳳尾菇菌絲體培養要求溫度比較高,而子實體發生要求溫度比較低,其適宜的栽培時間應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確定,一般從當年9月至次年5月可栽培二到三次。利用地道、地下室等栽培,其栽培時間還可相應延長。
3.培養料及其處理 用稻草、蔗渣、木屑、棉籽殼、廢棉、廢紙和茶渣等都可以栽培鳳尾菇。但要求新鮮、無霉爛變質。同時在栽培前還要進行消毒處理。其方法有:
(1)石灰水消毒法 用 0.5%~1%的石灰澄清液,在水池中將培養料浸泡12小時,撈起盛于蔑簍中,用清水沖洗至pH7~7.5時,瀝去多余的水,就可上床。若無試紙測酸堿度,以沖洗至稻草無黃水流出即可。
(2)沸水浸泡法 把培養料盛于木桶中,倒入沸水,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去多余的水,就可以上床栽培。
4.鋪料播種 將消毒處理過的培養料,按每平方米7~9公斤料鋪于床上,具體方法:先在床上鋪一層培養料,撒上一層菌種,用種量約占接種量的40%;再鋪上一層培養料,用手稍壓實后,將余下60%左右的菌種撒于床面,用木板輕輕壓下,使菌種與培養料緊貼在一起,以利發菌。最后覆蓋上塑料薄膜,保溫、保濕。在25~27℃下培養15~18天菌絲就可長滿全床。
5.管理
(1)出菇前的管理 播種后菇房的溫度應控制在27℃以內,超過30℃,早晚要打開門窗通風降溫,避免灼傷菌絲并注意避光,以利菌絲正常生長和積累養分。發現床面上有少量綠色霉菌感染,應及時除去。若迂多種霉菌同時污染,應揭去薄膜,加強通風,降低培養料的濕度,并將石灰粉撒在污染部位。待霉菌消除后,再覆蓋薄膜。當菌絲長透床底后3~5天,掀掉料面薄膜,加強通風和增加散射光,以誘導原基迅速形成。
(2)出菇后的管理 子實體形成后,應根據不同的生育階段,進行水分、通風和光線等條件的協調管理。
①原基形成期一般播種20~25天后,菌絲體就可紐結形成原基,這時管理上要增加通風次數和散射光。并噴以少量的水,保持料面濕潤,促進原基進一步形成。若菌絲已長滿全床,卻遲遲不長菇蕾,主要是由于溫度過高造成,應采取降溫和增加濕度以促進原基迅速形成。
②珊瑚期由原基發育變成參差不齊的短稈狀,繼續生長形成珊瑚狀,即為珊瑚期。這時對溫度、濕度、光線和空氣等條件要求較嚴格,如果溫度高于24℃,時間持續1~2天,光線和空氣又不足,則出現菇蕾發黃,柄細長,甚至枯萎死亡等現象。這時應采取通風、噴水和增加光照;滿足其生育要 求。
③幼蕾期即菌蓋形成;菌褶開始出現,孢子也開始產生,這階段的管理,基本和珊瑚期相同。若出現菇體分叉,不形成菌蓋等異常情況,是由于光線不足所致,應適當增加散射光,以利菇蕾正常生長。
④成熟期菇蓋邊緣出現微波浪式上卷,孢子開始散發,管理上要增加噴水量,每天噴2~3次;掌握輕噴,細噴,經常保持料面濕潤。水分充足,菇體重,質量好。采收期切忌大水噴灌,以免造成菌絲退化和爛草、爛菇。
6.采收 隨著子實體長大,菌蓋充分展開,邊緣稍向上翹,應抓緊采收。其方法是用左手按住培養料,右手捏住菇柄扭下即可。每采完一潮菇后,要把床面整理干凈,把料壓實,并停止噴水2~3天,以利菌絲恢復生長。噴水管理后,又 很快長出新的子實體。每潮菇相隔7~10天。一般管理得當可產四潮菇,從播種到收菇結束約50~60天,氣溫低時,則要延長到80~90天。
(二)箱栽法
利用舊木箱、紙箱等作栽培容器。培養料及處理方法同床栽。其做法是:將消毒處理過的培養料,分層裝入箱內,即上一層料,撒一些菌種。一般為三層,最上面的應多撒些菌種,以覆蓋料面。然后稍壓實,蓋上舊報紙堆疊一起再用塑料薄膜覆蓋好。在25~27℃下保溫保濕培養15~18天,當菌絲長滿培養料時將箱分散開,立即揭去報紙和塑料薄膜,并噴以少量的水,重新蓋好薄膜,溫度降至20℃以下,并加強通風換氣和散射光條件,以刺激菇蕾形成。約3~5天,料面長出菇后,揭開薄膜,噴些霧化水。再經5~6天就可采收第一潮菇。采后的管理同床栽。一般管理得當可采收4~5潮菇,每公斤培養料可產鮮菇1~1.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