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的肉質脆嫩,味道鮮美,香氣獨特,營養豐富,又有一定藥效,深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愛,早已成為佐膳和宴席上珍貴的佳饌,在國際上被譽為“健康食品”。
香菇的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在100克干香菇中,含有蛋白質13克,脂肪 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纖維7.8克, 灰分4.9克,鈣124毫克,磷415毫克,鐵25.3毫克,硫胺素(維生素 B1)0.07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2)1.13毫克,煙酸18.9毫克,麥角甾醇(維生素D原)260毫克。在蛋白質中含 有18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達7種。多種氨基酸與產生鮮味的主要成分——5’-鳥苷酸(5’GMP)以及產生香昧 的香菇精(Lenthionine)等相互作用,便產生了香菇特有的鮮味和香氣。所以我國人民歷來把香菇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美味佳肴。
香菇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所含的麥角甾醇(維生素D原,其含量比一般食物高),被人體吸收后,在陽光照射下,能轉變為維生素D,可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并能促進兒童骨骼和牙齒的生長,預防佝僂病。所含的香菇素(Lentinacin,分子式為(C9H11O4N5),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可預防因動脈硬化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壓等中老年人的常見病。香菇多糖(Lentinan)能增強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力,有防癌抗癌的作用。香菇還含有一種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的雙鏈核糖核酸,可以預防由病毒引起的多種疾病如感冒等等。我國中醫早已把香菇作為開胃、益氣、助食、治傷、破血等功效的良藥。據元吳瑞《日用本草》記載:香菇有“益氣不饑,治傷破血”之功;清黃宮繡《本草求真》記載:“香菇味甘性平,大能益味助食及理小便不禁。”在民間常用香菇來助痘瘡、麻疹發透,以及治感冒、頭痛等疾病。
我國勞動人民栽培香菇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313年王楨所著的《農書》就有如下記載:“……今山中種香蕈,亦如此法,但取向陽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伐倒,用斧碎砍 成坎,以土覆壓之。經年樹朽,以蕈欲挫,勻布坎內,以篙葉及土覆之。時用泔澆灌,越數時則以槌擊樹,謂之驚蕈。雨露之余,天氣蒸暖,則蕈生矣,雖逾年而獲,利則甚博。采之訖,遺種在內,來年仍復發!……。”可見,我國在元朝之前已有栽培香菇的習慣,并對場地、樹種、砍花、管理等栽培技術積累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經驗。從王楨所著《農書》的年代(I313年)推考,我國栽培香菇的歷史至少在七八百年以上。目前,日本是世界上生產香菇數量最多的國家,據報道也只有300多年的歷史,可見我國是最早栽培香菇的國家。
解放后,我國的香菇生產有較快的發展,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從過去靠天然孢子接種的砍花栽培,發展到人工培育純菌種的段木栽培,目前又發展到利用以木屑、蔗渣等為原料的菌磚栽培;使產量大幅度增長,出菇期由原來的2~3年縮短至幾個月,為發展香菇生產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香菇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銷路好,換匯率高,每出口一噸香菇可換回一百五十噸硫酸銨或五十多噸鋼材,因此,積極發展香菇生產,對擴大對外貿易,爭取更多外匯,支援四化建設,以及繁榮山區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