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袋栽人工花菇勢在必行
花菇是香菇之上品菇肉肥厚,菇柄短小,質地脆嫩,香味濃郁,素來被譽稱為“山珍之冠”,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天然花菇是香菇子實體形成過程中,遇到低溫低濕的環境,菌蓋表面龜裂,如仍在干燥環境下生長,形成了“明花菇”;若遇到濕潤環境繼續生長,花紋愈合,呈淺褐色花紋,形成了“暗花菇”,亦稱“雨花菇”,品質次于“明花菇”,但也屬于香菇的上品。
天然花菇常在晴雨相間天氣出菇,遇積雪晴天干燥低溫,才偶爾出現花菇,所以花菇產量甚低,市場售價昂貴,高出普通厚菇售價的3—5倍。近年來,代料袋栽花菇大面積成功,為香菇生產躍上新臺階作出了貢獻。因為袋栽人工花菇比常規香菇有著明顯的優勢
(一)顯著的經濟效益:投入成本每筒常規菇與人工花菇基本相同,均約為1.50元左右,常規菇產值約為2.70元左右;而人工花菇95年收購價最高達70元/公斤,最低20元/公斤,平均價約為30元/公斤左右,每筒產值為8元,扣除成本1.5元,二者效益相差5倍多。菇農普遍掙錢,相當部分經濟效益十分可佳,僅舉一例,壽寧有一戶只種2700筒,截止95年12月28日已收1.8 萬元,扣除成本4000元,純利達1.3萬元,12月28日以后收成還不計在內,平均每筒凈掙近5元。
。ǘ┟黠@的市場優勢:95年由于人工花菇的大量上市,打入日本等國際市場,在它的沖擊下,常規保鮮菇的價格劇降,94年市場價1.9-2.8萬元/噸,95年降至1.15-0.6萬元/噸,95年常規保鮮菇收購平均價僅為4.2元/公斤,而花菇平均收購價可達30元/ 公斤,相差25.8元/公斤,且花菇質地脆嫩,口感佳美,儲存保鮮期是普通菇的3倍,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消費倍重產品質量,即使價格高,產品質量能好,還是買價高質優產品。為此,隨著人工花菇的問世與發展,勢必逐步取代常規保鮮菇的市場。
(三)明顯的節省了用地,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益:常規袋栽法每畝陰棚只能擺放1萬袋菇筒,而人工花菇采用立體架式陰棚,每畝可擺放3萬筒,節省用地一半左右,同時可在非出菇階段套種其它作物,根據壽寧經驗,大量套種御豆(亦稱皇帝豆)獲得成功,每畝產值超千元,一舉雙得,功半利倍。
為進一步促進我縣香菇生產的發展,為保住食用菌產業的久興不衰,大力推廣袋栽人工花菇新技術,及早形成生產規模,勢在必行,迫在眉捷。
二、袋栽人工花菇生產技術要點
人工袋栽花菇生產模式是在袋栽常規香菇技術基礎上的一個革新,其制袋發菌階段基本類似,出菇管理階段有所差異,經我們多次深入實地觀察了解,結合我縣地理氣候等實際情況,特將不同于常規袋栽的有關技術性問題總結如下:
。ㄒ唬┚N選擇
選用為花菇的菌種,必須具備朵大、肉厚、柄短、質地好、中溫、中晚屬型(200天左右出菇),且菇蓋表皮偏薄,易于破裂的品種。
據調查有135、9015、939號等菌株較為適合,以上三菌株普遍反映花菇率高、產量高、其菌性特征簡介如下:
菌種代號 菌性特征
135 出菇溫度12-18℃,接菌到出菇時間180天,朵大、肉厚、質地好,但需防止菌皮厚,后期不宜翻堆
9015 出菇溫度12-18℃,接菌到出菇時間190天,朵中大、肉厚、質地好
939 出菇溫度11-19℃,接菌到出菇時間210天,朵在、質好、柄短大
(二)生產季節安排:
因適用花菇的菌株均屬中晚屬型,菌絲要經過6-7個月漫長的發菌階段,才達到生理成熟期,制袋發菌階段最適宜溫度為25℃左右,其出菇溫度為11—20℃之間。根據這一特征,宜選擇在3-5月制袋,9-10月出菇。但不同海拔與不同菌株.下種期略有差異。
菌株 海拔(M) 制袋時間(月/ 旬) 下田出菇時間(月/旬)
135 800
600 3/上-4/上
3/中-4/中 9/下-10月
10/上-10/中
9015 800
600 3/上-4/上
3/下-4/下 10月
10月中下旬
938 800 3-4/中 10-11/中
海拔500M地區,在制袋、菌絲袋越夏期間要選擇陰涼地點,夏季有條件采取掛袋涼菌方法的菇農,可以試種。
(三)原料選擇與配方:
木屑選擇適生香菇的雜木屑,粉碎顆粒稍粗為宜,粉狀未屑反而不利花菇生長,生木屑也可用。原因是花菇菌絲生長期長,分解木質素的能力強,大細木屑易于分解,造成透氣性差,不利于出菇。麥皮要選擇純凈無霉變,其它輔料也要選擇純凈 無雜質。香菇菌袋選用0.8mm厚的薄膜制成。其基本配方如下:
木雜屑(柴粉) 72% 麥 皮 18%
玉米粉 7% 石膏粉 1%
紅 糖 1.5% 尿 素 0.2%
過 鈣 0.3% 水 100-110%左右
按100斤干木屑計算如下:
木 屑 100斤 石膏粉 1.5斤 過鈣 0.4斤
麥 皮 25斤 糖 2斤 水 140斤左右
玉米粉 10斤 尿 素 0.3斤
(四)制袋與菌絲培養(發菌階段管理):
制袋可參照常規法,袋要裝緊,為越夏降溫掛筒的需要綁袋頭時宜多留綁繩10cm備用。菌袋單面接種三穴,拉長菌絲發透菌筒時間,利于菌筒越夏。接菌口并貼膠布封口,減少雜菌污染。
因菌絲發菌要經過越夏階段,管理上要注意如下幾點:l、當菌絲長至一定程度時要采取多增氧措施,其方法是用1.5寸鐵釘制成的釘板打孔,分三次:第一次于菌絲剛長至穴間菌絲相接時,在接菌穴一面菌絲體部位打15個左右小孔;第二次在菌絲滿筒時再打25個左右小孔,第三次在第二次打孔后經個月左右再打30個小孔。打孔后菌絲受多增氧刺激,簡溫急劇升高,要注意通風散熱,防止燒菌。2、由于菌比要越夏,為避免夏季高溫,菌筒堆放不能過高過密,以井字型擺放,每層二筒,每堆四層為宜,發菌室溫度不超過28℃,可采用掛筒涼菌。3、菌絲發菌階段翻筒次數不宜過多,一般三次即可,防止提前出菇。4、整個發菌階段,防止強光刺激,最好在暗室或微光(3陽7陰)環境下進行,這樣一可防止風光轉色造成菌皮厚,二可在下田進棚見光刺激后促進出菇整齊。
(五)菇棚的搭蓋
1、地點選擇,交通便利,有水源,通風條件好,地面干燥的空閑的或田間,菇棚四周圍成籬笆,高一米以上,籬笆與菇架之間留有空間,利于通風透氣,四周開好排水溝。
2、菇架采用立體架式搭蓋,用竹、木等材料,菌筒橫式擺放,每筒間距5cm;菇房寬為3cm左右,高2cm,二邊擺架,中間走道0.8m,頂部用毛竹條扎成拱型,上蓋薄膜,薄膜用0.8mm厚薄,上面再搭形似常規的遮陰棚,遮 為3陽7陰;菇架的尺寸,高1.8m寬0.9-1m,擺放二筒,長視場地而定,架層距25cm,底層離地面30cm,架底水平高出走道10cm左右,菇房在面鋪薄膜,防止潮濕。
(六)出菇管理
當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期,全筒已轉色即可見光下田進棚,在9月上、中旬上架排筒,其管理措施:
1、菌筒不脫袋 、不噴水。催菇辦法,為加大溫差,白天覆蓋薄膜,夜間掀開。當菇蕾出現,長到直徑5-10mm時,用刀片沿菇蕾邊緣,環割破膜,讓菇蕾順利長出,若菇蕾過多要搓抺掉劣、差的,讓留下的菇蕾長好,提高單朵質量。
2、補水。菌筒經發菌與出菇后,出現缺水時,要及時補水,其方法:在菇棚上方設置加水桶,用塑料管連續水桶和專用注水器插入菌筒補水。促使花菇的形成,主要告靠菌筒內部水分,并非靠空間濕度,空間要盡是保持干燥。秋未后氣候干燥低溫,是形成花菇的好時期,要抓住良機,配合人工調控,多產花菇。
3、溫度控制,形成花菇的溫度為5-15℃,以8-12℃最適宜,當天氣遇多日霜凍低溫時,為防止凍死小菇蕾,可在棚內木炭加溫,保持溫度,創造條件讓菇房盡量保持在溫范圍內,促使花菇量多、質好。
4、通風換氣,保持菇棚內空氣新鮮,干燥氣候,可掀開薄膜,多通風;陰雨潮濕天,要覆蓋薄膜,防止雨水和濕汽浸入菇棚。
5、及時采收,當花菇長成半圓球形,菇蓋菌膜未破裂,花紋潔白,即可采收。如遇陰濕天要提前采收,以避免被濕汽浸入后,長成“暗花菇”。遇氣溫高時,為保證菇質,一日內可分采幾次。采收時小心輕放,防止機械損傷,影響產品質量。采收接摘口及時貼上薄膜膠,防止袋內水分損失。
管理是一門科學,根據花菇形成的原理,各地可因地制宜,靈活掌握,用人工的辦法,創造適宜的條件,多出花菇,多產優質的“明花菇”,為出口創匯脫貧致富早日奔小康作出新貢獻而努力奮斗。
花菇是香菇之上品菇肉肥厚,菇柄短小,質地脆嫩,香味濃郁,素來被譽稱為“山珍之冠”,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天然花菇是香菇子實體形成過程中,遇到低溫低濕的環境,菌蓋表面龜裂,如仍在干燥環境下生長,形成了“明花菇”;若遇到濕潤環境繼續生長,花紋愈合,呈淺褐色花紋,形成了“暗花菇”,亦稱“雨花菇”,品質次于“明花菇”,但也屬于香菇的上品。
天然花菇常在晴雨相間天氣出菇,遇積雪晴天干燥低溫,才偶爾出現花菇,所以花菇產量甚低,市場售價昂貴,高出普通厚菇售價的3—5倍。近年來,代料袋栽花菇大面積成功,為香菇生產躍上新臺階作出了貢獻。因為袋栽人工花菇比常規香菇有著明顯的優勢
(一)顯著的經濟效益:投入成本每筒常規菇與人工花菇基本相同,均約為1.50元左右,常規菇產值約為2.70元左右;而人工花菇95年收購價最高達70元/公斤,最低20元/公斤,平均價約為30元/公斤左右,每筒產值為8元,扣除成本1.5元,二者效益相差5倍多。菇農普遍掙錢,相當部分經濟效益十分可佳,僅舉一例,壽寧有一戶只種2700筒,截止95年12月28日已收1.8 萬元,扣除成本4000元,純利達1.3萬元,12月28日以后收成還不計在內,平均每筒凈掙近5元。
。ǘ┟黠@的市場優勢:95年由于人工花菇的大量上市,打入日本等國際市場,在它的沖擊下,常規保鮮菇的價格劇降,94年市場價1.9-2.8萬元/噸,95年降至1.15-0.6萬元/噸,95年常規保鮮菇收購平均價僅為4.2元/公斤,而花菇平均收購價可達30元/ 公斤,相差25.8元/公斤,且花菇質地脆嫩,口感佳美,儲存保鮮期是普通菇的3倍,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消費倍重產品質量,即使價格高,產品質量能好,還是買價高質優產品。為此,隨著人工花菇的問世與發展,勢必逐步取代常規保鮮菇的市場。
(三)明顯的節省了用地,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益:常規袋栽法每畝陰棚只能擺放1萬袋菇筒,而人工花菇采用立體架式陰棚,每畝可擺放3萬筒,節省用地一半左右,同時可在非出菇階段套種其它作物,根據壽寧經驗,大量套種御豆(亦稱皇帝豆)獲得成功,每畝產值超千元,一舉雙得,功半利倍。
為進一步促進我縣香菇生產的發展,為保住食用菌產業的久興不衰,大力推廣袋栽人工花菇新技術,及早形成生產規模,勢在必行,迫在眉捷。
二、袋栽人工花菇生產技術要點
人工袋栽花菇生產模式是在袋栽常規香菇技術基礎上的一個革新,其制袋發菌階段基本類似,出菇管理階段有所差異,經我們多次深入實地觀察了解,結合我縣地理氣候等實際情況,特將不同于常規袋栽的有關技術性問題總結如下:
。ㄒ唬┚N選擇
選用為花菇的菌種,必須具備朵大、肉厚、柄短、質地好、中溫、中晚屬型(200天左右出菇),且菇蓋表皮偏薄,易于破裂的品種。
據調查有135、9015、939號等菌株較為適合,以上三菌株普遍反映花菇率高、產量高、其菌性特征簡介如下:
菌種代號 菌性特征
135 出菇溫度12-18℃,接菌到出菇時間180天,朵大、肉厚、質地好,但需防止菌皮厚,后期不宜翻堆
9015 出菇溫度12-18℃,接菌到出菇時間190天,朵中大、肉厚、質地好
939 出菇溫度11-19℃,接菌到出菇時間210天,朵在、質好、柄短大
(二)生產季節安排:
因適用花菇的菌株均屬中晚屬型,菌絲要經過6-7個月漫長的發菌階段,才達到生理成熟期,制袋發菌階段最適宜溫度為25℃左右,其出菇溫度為11—20℃之間。根據這一特征,宜選擇在3-5月制袋,9-10月出菇。但不同海拔與不同菌株.下種期略有差異。
菌株 海拔(M) 制袋時間(月/ 旬) 下田出菇時間(月/旬)
135 800
600 3/上-4/上
3/中-4/中 9/下-10月
10/上-10/中
9015 800
600 3/上-4/上
3/下-4/下 10月
10月中下旬
938 800 3-4/中 10-11/中
海拔500M地區,在制袋、菌絲袋越夏期間要選擇陰涼地點,夏季有條件采取掛袋涼菌方法的菇農,可以試種。
(三)原料選擇與配方:
木屑選擇適生香菇的雜木屑,粉碎顆粒稍粗為宜,粉狀未屑反而不利花菇生長,生木屑也可用。原因是花菇菌絲生長期長,分解木質素的能力強,大細木屑易于分解,造成透氣性差,不利于出菇。麥皮要選擇純凈無霉變,其它輔料也要選擇純凈 無雜質。香菇菌袋選用0.8mm厚的薄膜制成。其基本配方如下:
木雜屑(柴粉) 72% 麥 皮 18%
玉米粉 7% 石膏粉 1%
紅 糖 1.5% 尿 素 0.2%
過 鈣 0.3% 水 100-110%左右
按100斤干木屑計算如下:
木 屑 100斤 石膏粉 1.5斤 過鈣 0.4斤
麥 皮 25斤 糖 2斤 水 140斤左右
玉米粉 10斤 尿 素 0.3斤
(四)制袋與菌絲培養(發菌階段管理):
制袋可參照常規法,袋要裝緊,為越夏降溫掛筒的需要綁袋頭時宜多留綁繩10cm備用。菌袋單面接種三穴,拉長菌絲發透菌筒時間,利于菌筒越夏。接菌口并貼膠布封口,減少雜菌污染。
因菌絲發菌要經過越夏階段,管理上要注意如下幾點:l、當菌絲長至一定程度時要采取多增氧措施,其方法是用1.5寸鐵釘制成的釘板打孔,分三次:第一次于菌絲剛長至穴間菌絲相接時,在接菌穴一面菌絲體部位打15個左右小孔;第二次在菌絲滿筒時再打25個左右小孔,第三次在第二次打孔后經個月左右再打30個小孔。打孔后菌絲受多增氧刺激,簡溫急劇升高,要注意通風散熱,防止燒菌。2、由于菌比要越夏,為避免夏季高溫,菌筒堆放不能過高過密,以井字型擺放,每層二筒,每堆四層為宜,發菌室溫度不超過28℃,可采用掛筒涼菌。3、菌絲發菌階段翻筒次數不宜過多,一般三次即可,防止提前出菇。4、整個發菌階段,防止強光刺激,最好在暗室或微光(3陽7陰)環境下進行,這樣一可防止風光轉色造成菌皮厚,二可在下田進棚見光刺激后促進出菇整齊。
(五)菇棚的搭蓋
1、地點選擇,交通便利,有水源,通風條件好,地面干燥的空閑的或田間,菇棚四周圍成籬笆,高一米以上,籬笆與菇架之間留有空間,利于通風透氣,四周開好排水溝。
2、菇架采用立體架式搭蓋,用竹、木等材料,菌筒橫式擺放,每筒間距5cm;菇房寬為3cm左右,高2cm,二邊擺架,中間走道0.8m,頂部用毛竹條扎成拱型,上蓋薄膜,薄膜用0.8mm厚薄,上面再搭形似常規的遮陰棚,遮 為3陽7陰;菇架的尺寸,高1.8m寬0.9-1m,擺放二筒,長視場地而定,架層距25cm,底層離地面30cm,架底水平高出走道10cm左右,菇房在面鋪薄膜,防止潮濕。
(六)出菇管理
當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期,全筒已轉色即可見光下田進棚,在9月上、中旬上架排筒,其管理措施:
1、菌筒不脫袋 、不噴水。催菇辦法,為加大溫差,白天覆蓋薄膜,夜間掀開。當菇蕾出現,長到直徑5-10mm時,用刀片沿菇蕾邊緣,環割破膜,讓菇蕾順利長出,若菇蕾過多要搓抺掉劣、差的,讓留下的菇蕾長好,提高單朵質量。
2、補水。菌筒經發菌與出菇后,出現缺水時,要及時補水,其方法:在菇棚上方設置加水桶,用塑料管連續水桶和專用注水器插入菌筒補水。促使花菇的形成,主要告靠菌筒內部水分,并非靠空間濕度,空間要盡是保持干燥。秋未后氣候干燥低溫,是形成花菇的好時期,要抓住良機,配合人工調控,多產花菇。
3、溫度控制,形成花菇的溫度為5-15℃,以8-12℃最適宜,當天氣遇多日霜凍低溫時,為防止凍死小菇蕾,可在棚內木炭加溫,保持溫度,創造條件讓菇房盡量保持在溫范圍內,促使花菇量多、質好。
4、通風換氣,保持菇棚內空氣新鮮,干燥氣候,可掀開薄膜,多通風;陰雨潮濕天,要覆蓋薄膜,防止雨水和濕汽浸入菇棚。
5、及時采收,當花菇長成半圓球形,菇蓋菌膜未破裂,花紋潔白,即可采收。如遇陰濕天要提前采收,以避免被濕汽浸入后,長成“暗花菇”。遇氣溫高時,為保證菇質,一日內可分采幾次。采收時小心輕放,防止機械損傷,影響產品質量。采收接摘口及時貼上薄膜膠,防止袋內水分損失。
管理是一門科學,根據花菇形成的原理,各地可因地制宜,靈活掌握,用人工的辦法,創造適宜的條件,多出花菇,多產優質的“明花菇”,為出口創匯脫貧致富早日奔小康作出新貢獻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