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是價值很高的食藥類兩棲爬行動物,蟾蜍自脫的外殼蟾衣與耳后腺采集加工漿液蟾酥是名貴中藥材。隨著野生資源的匱乏,人工養殖勢在必行。利用稻田養蟾,優勢互補,可形成天然食物鏈的良好循環。現將有關技術要點簡述如下。
1.田池設置 選擇較僻靜、排灌方便的田塊。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龍密網把稻田圍起,圍埂內寬1.5米,便于蟾蜍上岸活動,并在進出水口設置網片,防止蟾蜍外逃。在稻田僅靠埂一邊另挖一個小池塘,用于飼養小蝌蚪,池塘面積不少于總面積的1/6。如果養殖稻田過大,可分設若干個小塘,池塘水深在40厘米,并在塘的上空架設直徑1厘米的注水管,在埂的任意邊設一出水口,用聚丙稀網片圍起。網目以60個/平方厘米為宜。
2.蝌蚪放養 首先用生石灰15公斤對小池塘進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在池塘加入發酵后的有機肥100公斤,5天后蝌蚪入塘,放養時選擇無傷、健壯、規格整齊的蝌蚪,經1.5%的食鹽水消毒后,每畝稻田按6000~8000尾投放,投放時氣溫不低于20%。
3.蟾池管理 小池塘在保證微流水的同時,保持水質在剩余餌料作用下不會惡化即可。小蝌蚪在投喂時以多次少量為宜,喂以浮性粉狀自配飼料,直到變態。幼蟾變態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設立底部為鋼絲網的圓型餌料臺,每天投活餌(蚯蚓、蠅蛆等)以及浮性顆粒料,同時在投喂時從注水管中加水,制動浮性顆粒料,進行幼蟾攝食馴養。剛開始時,活餌料所占比例較大,隨后逐漸減少,在幼蟾有定點攝食習慣后,可以把小池塘的網圍打開,把幼蟾放入稻田自由覓食。
4.田間管理 幼蟾進入稻田后,先期保持田間水質較清爽。在炎熱夏季,田間要經常灌溉“跑馬水”來調節水溫與水質。另外水稻若發生病害時,噴灑農藥要選擇晴天,噴口朝上,霧花要細,盡量不致藥物下沉。一旦田間藥物沉積過濃,立即注水調節。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施用農藥,因為蟾蜍有捕捉害蟲能力。幼蟾在田間要防止其天敵蛇、鷹等侵害。蟾蜍一般自然條件下不會發病,但要注意機械性碰傷,造成外傷感染。所以在抓捕時要特別注意,只能用布兜來抓捕。從幼蟾放入稻田后兩個月,以后每月篩選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設置于專用的養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