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病害的發生特點是發病時間集中,一般在播種后15~30天發生,初次浸染源主要來自土壤,少數來自種子。今年4月20日左右,許多省份連續陰雨低溫,苗病發生必然嚴重,各地要及時防治。
一、癥狀表現
(一)立枯病。棉苗出土前受害,會造成爛種、爛芽。棉苗出土后發病,近地面幼莖基部出現初呈黃褐色后變黑色凹陷的病斑,病斑逐漸擴大,包圍整個莖基部,終致幼苗萎縮枯死。拔起病苗,可見病部與周圍土壤常有菌絲粘附。子葉受害后,多在中部出現不規則形的黃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脫落,形成穿孔。
(二)炭疽病。棉苗出土前發病,下胚軸及幼根變褐色并腐爛。棉苗出土后發病,莖基部出現紅褐色小斑,后擴大呈紫褐色凹陷的梭形條斑,病斑常縱裂下陷,周圍縊縮,棉苗易腰折而死。在潮濕條件下病斑可向縱深發展,達到幼莖頂部形成頂腐。根部被浸染后呈黑褐色半濕腐狀,拔起后不易斷折。子葉發病多在葉緣產生半圓形的淡褐色至褐色病斑,邊緣紅褐色;在潮濕條件下,病斑表面產生橘紅色的黏狀孢子團。
(三)紅腐病。棉苗出土前受害,幼芽變黃褐色并腐爛。棉苗出土后根部受害,根尖先變為淡黃色,后變褐色腐爛,并逐漸蔓延至全根;幼莖基部受害,先變黃褐色,后變黑褐色并腐爛,病斑不凹陷;主根和地面的嫩莖受害,會變粗大和產生褐色短條斑,此為該病的主要特征;子葉受害,多在邊緣產生灰紅色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病斑,病斑常破裂。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粉紅色霉層。
(四)猝倒病。主要癥狀表現為幼苗自基部向上呈淡褐色水燙狀軟化倒伏,子葉也隨即呈水漬狀軟化失色,病勢發展迅速,故稱猝倒病。病菌大多先從幼嫩細根開始入侵,并擴展到幼莖和整個幼苗。在土壤濕度較大時,種子及新萌發的幼芽也可受到浸染,影響出苗或形成弱苗。在已倒伏的死苗叢上有時可見到白色細密的絮狀物。
二、發病條件
(一)氣候條件。苗期病原菌生長、繁殖和浸染均需要較高的濕度。因此,苗期若遇到陰雨或土壤濕度高而土壤溫度低時,有利于病害發生發展。如遇到10℃以下的低溫會爛種。棉苗出土后兩周,棉種本身養分已消耗殆盡,棉苗制造養分的能力較弱,此時棉苗抗病力極差,易誘發病害。
(二)種子質量。種子成熟度低,或受潮霉變,容易爛子、爛芽,不僅不利于出苗,而且出苗后也多為弱苗,容易感病。
(三)播種質量。棉種子粒飽滿,生活力強,出土快,苗壯抗病。反之,則出土慢,苗弱而不抗病。
(四)耕作栽培措施。連作棉田土壤中病菌連年積累,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土壤濕度高,地溫低,通氣性差,棉苗根系發育不好,易發;整地或耕作粗放,土坷垃多,或播種時覆土過厚均影響棉苗出土,發病嚴重;播種過早、過深棉苗出土緩慢,易發病。
三、防治方法
由于棉苗病害種類多,常常幾種病害混合發生,而且受環境條件和棉苗本身抗病力的影響,因此在防治上,應在搞好種子消毒及土壤處理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幼苗階段的栽培管理和藥劑防治措施。
(一)栽培管理。棉花出苗后,吸收無機養分的能力較弱,葉面積小,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養分不充足,再加上惡劣氣候環境的影響,根系生長更困難,也就加重了病害的發生。因此,棉花苗期進行中耕、提高地溫是解決苗期病害的必要手段。
(二)藥劑防治。棉花出苗后,噴灑1~2次600~800倍的抗旱壯苗型天達-211溶液,能提高棉苗抗低溫和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600倍液,每7天噴施1次,連噴2次。殺菌劑配合葉面肥使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