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農作物病蟲監測網監測,6月份以來,由于氣候條件有利,加之一代蟲源基數大,二代、三代粘蟲相繼在東北、華北、黃淮等地區嚴重發生,對秋糧作物構成嚴重威脅。
農業專家介紹說,粘蟲是典型的北遷南回、遠距離遷飛性、暴發性害蟲,主要危害玉米、小麥、水稻、高粱和谷子等作物。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為粘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食源。歷史上粘蟲發生嚴重的1989年和1998年,翌年發生程度仍然較重。我國去年東北、華北三代粘蟲大發生,越冬殘留基數較大,為今年大量發生提供了蟲源條件。再加上今年6月份以來各地降雨頻繁、氣溫適中,有利于粘蟲集中遷飛和發生為害。截至7月4日,二代粘蟲在東北、華北、黃淮和西南等19個省(區、市)發生危害,發生面積達5729萬畝。
今年粘蟲發生的特點主要為蟲源基數高、發生范圍廣、防控任務重。從地理分布來看,東北地區發生廣,華北地區蟲量高,黃淮局部危害重,部分地區蟲口密度高于去年。在粘蟲偏重發生的部分地區,河北灤縣距麥田較近處的春玉米被害株率達30%—45%;湖南省中南部近萬畝水稻和玉米田危害較重,部分田塊被吃成光桿。
專家會商分析,7月下旬—8月上旬,各地將陸續進入三代粘蟲發生危害高峰期。預計將在東北、華北大部偏重至大發生,黃淮、西南、西北地區中等發生,發生面積5200萬畝。各地應當高度重視,嚴密監測蟲情,積極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努力確保秋糧安全生產。目前,農業部已派出專家指導組赴東北、華北重點地區指導防治。
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變革等因素影響,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已呈多發重發態勢,每年發生面積近70億畝次。如何“蟲口奪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成為一項重大課題。病蟲害防控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用工最多、強度最大、技術要求最高的環節之一。這需要我們積極應對,探索新形勢下的病蟲害防治理念和對策。除了提高監測、預警水平、防控關口前移等措施,關鍵是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病蟲害防控的社會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