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莖基腐病 主要為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病部初呈暗褐色,后繞莖或根莖擴展,至皮層腐爛,地上部變黃,果實膨大后因養分供應不足,從植株頂部逐漸萎蔫,特別是中午癥狀表現明顯,1周后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褐色小菌核。
二、病原 兩種病害的病原是一種半知菌亞門真菌一立枯絲核菌,該菌不產生孢子,主要以菌絲和菌核傳播和繁殖;有性態為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三、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或病殘體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性較強,可存活2-3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侵染幼苗。病菌在田間由雨水、灌溉水、帶菌農具、堆肥傳播,形成反復侵染。病苗適宜生長溫度為24℃,在低于12℃或高于30℃時,生長受到抑制。春秋育苗期苗床或定植后棚室環境與病害關系密切,苗床或棚室溫度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以及通風不良、光線不足,此病最易發生,并造成流行。在該縣,番茄立枯病發病較早,番茄莖基腐病發病稍遲。兩病在秋棚內10月上旬始發病,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是發病高峰。11月中下旬,主要以莖基腐病為主,病害發展緩性。
四、綜合防治 溫室番茄生產是一項整體性、綜合性較強,科技含量較高的系統生產技術。因此,防治不能單靠藥劑,必須進行農業、生態、藥劑等綜合配套技術進行全程控制,才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1.農業防治 (1)培育無病壯苗。選棚外大田土壤配制育苗營養土,結合定植時間,適期育苗,并加強苗床管理。床溫應控制在30℃以內,及時通風降濕,注意幼苗防病和煉苗,避免弱苗、病苗或苗齡過長。(2)大棚土壤消毒。整地前,清除棚內病殘體及雜草。深翻土壤(尤其連作重茬地時),搞好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施20%多菌靈3kg、50%敵克松1kg,或40%的五氯硝基苯與福美雙1:1混拌細土12.5kg,配成藥土。播前把1/3的藥土撒入畦面播種,播后將剩余藥土蓋到種子上,防止土壤帶菌。(3)棚室高溫處理。定植前15-20d,扣好棚摸,關閉風口,密閉大棚15-20d,進行棚室消毒,使棚內氣溫達到60℃以上,持續5-7d(通常所說的“烤棚”),使棚內形成長時間的高溫環境,全面地殺死殘存的病原菌,減輕病害發生。(4)加強栽培管理。①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番茄生長需要肥沃,疏松,對氮、磷、鉀吸收多的土壤。因此,應施用腐熟的有機肥作底肥,增施磷、鉀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保水排水及通透性,避免全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營養減低。種植不可過密,無限生長型的品種每667平方米栽4000株左右。番茄開花前,棚室內均勻撒一層草木灰,以降低濕度,提高土溫。補充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②科學澆水。一次澆水,不宜過多,保持土壤濕度適宜。提倡小水勤澆,避免大水漫灌,可采用滴灌或地膜覆蓋澆暗水技術,降低棚內濕度。勤中耕,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既要注意保溫防寒,又要注意通風降溫,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2.生態防治 加強通風管理。棚溫白天保持在20-25℃,晚上閉棚后溫度降到15-17℃,陰天在保證溫度的情況下也要通風排濕。
3.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選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0倍液或綠亨惡霉靈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天灌藥1次,連灌3-4次。對番茄莖基腐病、立枯病發病后,也可在莖基部施用拌種雙或綠亨惡霉靈藥土。藥土配方:每平方米表土,施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9g,充分混勻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長出不定根,可延緩壽命,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