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有效地幫助組織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實現預期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必須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普遍適用的并且能在全世界范圍被接受的質量管理理論。為了建立這套理論,ISO/TC176于1995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用了大約兩年的時間,吸納了國際上最權威的一批質量管理專家的意見,整理編撰了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并在國際上廣泛求意見,得到了眾多國家的一致贊同。八項質量管理原則旨在幫助組織建立持續改進業績的框架,提高組織質量管理的水平,使組織達到持續的成功。
◇ 原則1: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顧客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必須使企業的產品(包括服務)讓顧客滿意,使產品暢銷,才能使企業獲得利潤。因此,企業的各項工作均應緊緊圍繞著"使顧客滿意"來展開,它是判斷工作好壞的準則。必須注意,滿足顧客要求只是一種基本要求,只有達到超越顧客的期望,給顧客一種意外的驚喜,才能使顧客滿意。
◇ 原則2:領導作用
領導者確立本組織統一的宗旨和方向;并營造和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
領導指的是組織的最高管理層,領導在企業的質量管理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踐證明只有領導重視,各項質量活動才能有效開展。
領導要想指揮好和控制好一個組織,必須做好確定方向、提供資源、策劃未來、激勵員工、協調活動和營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等工作。此外,在領導方式上,最高管理者還要做到透明、務實和以身作則。
◇ 原則3:全員參與
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帶來收益。
全體員工是組織的基礎,組織的質量管理不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確領導,還有賴于全員參與。
◇ 原則4:過程方法
將相關的資源和活動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
任何利用資源并通過管理,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均可視為過程。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過程方法"。
過程方法的目的是獲得持續改進的動態循環,并使組織的總體業績得到顯著的提高。
過程方法鼓勵組織要對其所有的過程有一個清晰的理解。過程包含一個或多個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通常一個過程的輸出直接成為下一個過程的輸入。
"PDCA"的方法可適用于所有過程:
P-策劃 根據顧客的要求和組織的方針,建立提供結果所必要的目標和過程;
D-做 實施過程;
C-檢查 根據方針、目標和產品要求,對過程和產品進行監視和測量,并報告結果;
A-行動 采取措施,以持續改進過程的業績。
◇ 原則5:管理的系統方法
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組織提高實現其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
所謂系統,就是"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系統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各分系統協同作用,互相促進,使總體的作用往往大于各分系統作用之和。
所謂系統方法,實際上可包括系統分析、系統工程和系統管理三大環節。在質量管理中采用系統方法,就是要把質量管理體系作為一個大系統,對組成質量管理體系的各個過程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以達到實現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
◇ 原則6: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總體業績應當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的目標。
持續改進是"增強滿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環活動"。為了改進組織的整體業績,組織應不斷改進其產品質量,提高質量管理體系及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以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的需求與期望。只有堅持持續改進,組織才能不斷進步。
◇ 原則7:基本事實的決策方法
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
決策是組織中各級領導的職責之一。所謂決策就是針對預定目標,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從諸方案中選出最佳的一個付諸實施。達不到目標的決策就是失策。正確的決策需要領導者用科學的態度,以事實或正確的信息為基礎,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作出正確的決斷。
◇ 原則8:與供方互利的關系
組織與供方的相互依存的,互利的關系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隨著生產社會化的不斷發展,組織的生產活動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強,通常,某一個產品不可能由一個組織從最初的原材料開始加工直至形成最終顧客使用的產品,而往往是通過多個組織分工協作來完成的。因此,絕大多數組織都有其供方。供方所提供的高質量產品是組織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產品的保證之一。組織市場的擴大,則為供方增加了更多的合作機會。所以,組織與供方的合作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