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個細胞緊密地接觸的時候,其細胞膜可能融合在一起,而融合的細胞含有兩個不同的細胞核,稱為異核體(heterokaryon),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可以融合在一起,產生具有原來兩個細胞基因信息的單個核細胞,稱為雜交細胞(hybrid cell)。多年來,在進行體細胞融合過程中,常常發現雜交細胞染色體丟失,只保留親代細胞的某一種特性。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應用小鼠骨髓瘤細胞和綿羊細胞致敏的小鼠脾細胞融合,得到的一部分融合雜交細胞既能繼續生長,又能分泌抗羊紅細胞抗體,將這種雜交細胞系統稱為雜交瘤,應用這種方法可制備單一抗原決定簇的單克隆抗體。 事實上在此之前,1970年Sinkovics等人已經報導過產生特異性病毒抗體的淋巴細胞和由病毒引起的腫瘤細胞可以自然地在體內形成雜交瘤分泌特異性抗體。1973年Schwaber與Coken首次報導了鼠-人雜交瘤的成功。1974年Bloom與Nakamura首次應用人的B細胞與人的骨髓瘤細胞融合產生淋巴因子。以后于1980年Luben與Molle證明,在體外培養10天的小鼠胸腺細胞能夠產生淋巴因子,并能代替在體外培養中產生初次免疫(primary immunization,也稱原發性免疫)反應所需要的免疫T細胞。他們應用這種胸腺細胞培養液(稱為條件培養液)加到小鼠脾細胞培養物中,并加入抗原(淋巴因子-破骨細胞激活因子)刺激脾細胞產生免疫反應,隨后用這種細胞與鼠骨髓瘤細胞雜交而產生破骨細胞激活因子的單克隆抗體,建立了體外初次免疫反應,縮短了在體內免疫的時間。1978年Miller與Lipman應用EB病毒轉形人的B淋巴細胞產生單克隆抗體,使雜交瘤單克隆抗體技術向前邁進了一步。
目前有些科學家正在應用抗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去探索人類癌癥診斷與治療的新途徑,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種針對惡性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抗體可能成為一種特殊的運載工具,將殺傷癌細胞的毒素和化療藥物等治療劑結合在一起,特異地運送至惡性腫瘤細胞周圍,發揮其應有的效能,這將為人類的癌癥治療開辟一個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