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盆景及其風格
徽派盆景是以安徽省的徽州命名的盆景藝術流派,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罩莸靥幮掳步嫌蔚狞S山與白岳之間,這里山青水秀,氣候溫和,資源極為豐富。自南宋建部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徽州即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盆景藝術也為了滿足富商大賈、達官顯宦的需要而得到與之相適應的發展。
早在唐朝,賣花漁村的花農就開始培育花木盆景。據(洪氏世譜)記載: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村里有位名叫洪必信、號梅窗處上的人,“嗜書史,善吟詠,嘗居于有建小樓數楹,植梅于前,作梅百韻以自悅!被张膳杈帮L格獨特,形式多樣,造型技法受損、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尤以梅極最為著名,稱為“徽梅”,品種有紅梅、二紅。骨里紅、綠導、玉蝶、素白、臺閣;臺閣又分為銀紅臺閣與香花臺閣等等。
在造型上分規則類與自然類,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于梅樁)、“扭旋式”、“三臺式”、“屏風式”、“疙瘩式”等。自然類則師法造化和表現畫意,不拘一格,匠心獨運,具有鮮明的地域個性。改革開放以來,徽派樹樁盆景、尤以梅樁盆景在造型上更趨自然。其山水盆景以平遠式為基調,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闊,白帆點點,波光遴粼,好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江南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