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藝術的歷史
盆景,起源于中國。
中國盆景是以樹木、山石等為素材,經過藝術處理和精心培養,在公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現大自然神貌的藝術品。盆景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說她是詩,卻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說她是畫,卻生機盎然,四時多變。這種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樹石、盆盎、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品,經歷代盆景藝術家的精心雕鑿,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古雅的藝術風格而馳譽世界。
據考證,盆景一詞見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屠隆著[考 余事。盆玩箋],書中寫道:"盆景以幾案可置者為佳,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歷史上曾稱"盆玩"、"盆樹"、"盆島"、"些子景"等。
在中國盆景藝術發端、發展、形成過程中,中國歷代文學家、詩人、畫家、民間藝人或親自創作盆景,或用詩歌吟詠盆景,或用繪畫描繪盆景,或著書論述盆景,使中國盆景由園藝栽培的盆栽,升華形成具有意境的盆景(欣賞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中國盆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盆景的主要區別,在于中國創作的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不僅欣賞形象美,同時欣賞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以誘發欣賞者思想的共鳴,進入作品境界的神游。故中國創作盆景都給予題名,通過題名,概括意境特征、神韻,表達主題,使欣賞者顧名思義,對景生情,尋意探勝。
中國盆景以表現神形兼備、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為最佳作品。
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樸清秀,典雅多姿,是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是植物栽培和園林藝術的巧妙結合,它融合山石、盆栽、園林和書畫等多項藝術體系于一體。
早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記載軒轅黃帝賞玉的情境;還記敘把黑玉制成"玄圭"(工藝品)送給禹,禹規定各地貢品有"怪石"一項。《周禮》注稱,周公植壁于座。《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初大臣張良,把谷城山下的黃石當寶物供奉以賞。晉代曾任廣州刺史的嵇含著《南方草木狀》曾記載,交趾太守士燮,向孫權獻橘一棵,一蒂結十七個果,當時認為是絕無僅有的祥瑞之物,群臣盡賀,孫權設宴歡飲。
至于對觀賞植物的栽培,起源于古代園林造景,以摹仿自然山水景色營造園林。夏有瑤參、商有鹿臺、周有靈臺。漢武帝在建章宮"筑太液池,疊在為蓬萊、方丈、瀛臺三山"。北魏中期,宣武皇帝元恪所建景明寺和瑤光寺,寺里"青林垂影,綠葉為文,青苔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而內無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遍布萑、蒲、菱、藕;紫甲黃鱗,出沒于繁藻;青鳧白雁,浮沉于綠水。珍木香草,牛筋狗骨之木,雞頭鴨腳之草,不可勝?quot;。
東漢(25-220年),在河北望都發掘的東漢墓甬道壁畫中繪且陶質卷沿圓盆,盆內栽有六枝紅花,置于方形幾座上,形成植物、盆盎、幾座三位一體的盆栽現象。
唐代(618-907年),詩人白居易詠《太湖石》:"煙萃三秋色,波濤萬苦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風氣通巖穴,苔紋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李賀詠《五粒小松歌》:"蛇子蛇孫鱗蜿蜿,新香幾粒洪崖飯。綠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主人壁上鋪州圖,主人堂前多俗儒。月明白露秋淚滴,石筍溪云肯寄書?"
宋代(960-1279年)盆景藝術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十八學士圖",兩幅畫有松樹盆景;其形?quot;蓋偃盤枝,針如屈鐵,懸根出土,老本生鱗,已儼然數百年之物"
元代(1271-1368年),高僧韞上人,擅長作"些子景",回族詩人丁鶴年有《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詩曰:"尺樹盆池曲檻前,老禪清興擬林泉。氣吞渤波盈掬,勢壓崆峒石一拳。仿佛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旁人莫訝胸襟隘,毫發從來立大千。"
明代(1368-1644年)初期,盆景藝術廣為發展,并出現理論專著。
清代(1644-1911年)盆景,尤以乾隆、嘉慶年間最為盛行。嘉慶年間玉溪蘇靈著《盆玩偶錄》二卷,其中以敘述樹木盆景為多,并把盆景分為"四大家"(金雀、黃楊、迎春、絨針柏)、"七賢士"(黃山松、纓珞柏、冬青、銀杏、雀梅、楓、榆)、"十八學士"(梅、桃、虎刺、吉慶、枸杞、杜鵑、翠柏、木瓜、蠟梅、木竹、山楂、羅漢松、西府海棠、鳳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梔子花)及草花"四雅"(水仙、菖蒲、蘭、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