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學說 theories of excitation 這是有關興奮在生物體內如何變化,以及最重要的基本機制是什么等問題的學說。根據方法論和著眼點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在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假定上,力求從數量上加以證實。因此以電刺激時引起一定興奮所必需的刺激時間(t)和刺激強度(i)之間的量的關系公式作為課題。(i)離子極化說。對具有接受刺激的細胞通電時,在電流出入的細胞膜的內外產生離子的極化,待極化達到某種限度以上,便引起興奮。納恩斯特(k是常數)的公式。(ii)電容說。因為這一學說把細胞膜看作是具有某靜電容量的蓄電器,如果由電刺激給與這種蓄電器的電位達到某一限度,就會引起興奮,并且認為求出與這種蓄電器充電有關的時間-強度關系應和實測值一致。此學說是由艾貝斯克(u.∑bbecke,1927)等提出的。(iii)假定存在著目前物理化學上意義尚不清楚的但與細胞興奮有關的某種狀態,在電刺激時,這種狀態的量逐漸增大到一定程度便產生興奮。已提出了數種描述關于刺激量和興奮量所遵循的關系的公式,它們都與實測值相當一致,其中包括希爾(A.V.Hill,1936)所提出的。他除根據上述的量外,還假定了閾值也隨之而變化,巧妙地說明了與電刺激有關的諸現象(強度-時間曲線)。(2)在試圖通過各種實驗來直接分析興奮產生的機制的努力中,現代的興奮學說以霍奇金(A.L.Hodgkin)等所提出的離子說為基礎,重點放在闡明膜的離子通透機制上。最近設想,在膜上有Na、K、Ca等離子孔道并列構成離子透過通路。各孔道的通透性隨膜電位和時間而變化。主要通過的雖是同名稱的離子,但即使是Na孔道,不僅Na 和Li 可以通過,而且K 和Ca2 也可少量通過。藥物對各孔道的作用是不同的,Na孔道、K孔道和Ca孔道可分別為河豚毒素、四乙胺鹽和Mn2 的特異作用所抑制。除上面考慮外,田崎一二等(1968)認為興奮現象是由于膜相的轉移,并作了與此有關的各種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