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序列的迅速獲得推動了一門新興學科——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這一學科重點關注基因功能的變化。擴增性片段長度多態性(Amplifi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析以及反向遺傳學都是功能基因組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的反向遺傳學,例如用轉座子(transposon)敲除特定基因,雖然可以準確測定表型,但需要進行耗時的轉基因或復雜的組織培養。而且由于這種基因敲除的方法將整個基因敲除,無法觀察到活性基因功能部分缺失的結果。
為克服此基因敲除方法的局限性,進一步獲得關于活性基因突變的信息,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們發明了一種定向誘導基因組局部突變(TILLING: 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技術。該方法具有簡單高效的特點,它利用化學突變方法來獲得所有基因的傳統的點突變等位基因系列。對那些表型分析時會牽涉到亞致死等位基因的重要基因,TILLING的方法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隨著TILLING方法有效應用到越來越多的生物種類,如果蠅,擬南芥,斑馬魚,玉米等,它在遺傳學研究方面的重要價值也越發體現出來。
但由于點突變一般很難被檢測出來,一直是TILLING技術應用上的一個障礙。要得到好的結果,要求檢測儀器不僅靈敏度高,還能夠識別假陽性位點。我們在這兒給大家引薦一種更簡便,靈敏,準確的高通量TILLING分析技術:雙色紅外熒光檢測技術。
雙色紅外熒光檢測技術是美國LI-COR公司的專利技術。LI-COR長期致力于此項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他們開發的Odyssey雙色熒光掃描系統及DNA遺傳分析系統都取得了很大成功。由于雜質、干擾分子在紅外區幾乎不發光,用紅外熒光進行檢測的背景非常低,靈敏度很高,可檢測到低達15amoles的熒光分子。加上雙通道檢測(680nm激發,710nm檢測;780nm激發,820nm檢測),兩個通道檢測波長相距110nm,相對于通常的可見熒光四色檢測來說,幾乎沒有光譜重疊的干擾(見下圖),保證了TILLING分析中每一個突變堿基的準確識別及整個檢測的靈敏度。
以下就具體給大家介紹雙色紅外熒光檢測技術在反向遺傳學中與TILLING法結合的應用,及基于雙色紅外熒光檢測技術的LI-COR 4300 DNA分析系統與之相應的技術優勢。
紅外熒光檢測技術在反向遺傳學中的應用
將紅外檢測技術同TILLING技術結合,其優勢已經被全世界許多實驗室證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植物基因組計劃(NSF Plant Genome Research Program (PGRP))近年來大力發展高通量TILLING,并直接推動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美實驗室聯合啟動擬南芥 TILLING項目(ATP:Arabidopsis TILLING Project)。該項目組使用 LI-COR DNA 分析系統在其成立的第一年就為擬南芥研究者們提供了100多個基因上的1000多個突變位點。本文就以此為例來介紹紅外熒光檢測技術在反向遺傳學中的應用。
1 對擬南芥種子進行誘導處理產生一系列點突變
2 將種子培養,獲得第一代擬南芥突變個體
3 第一代植株自花授粉,產生第二代
4 將第二代植株種子收集,抽提DNA,存放于96孔板
5 將多個96孔板的樣本合并到1個96孔板內(最多可合并8個),用兩對特異性引物進行PCR擴增,兩對引物分別用700nm和800nm熒光染料標記。
6 對擬南芥種子進行誘導處理產生一系列點突變
7 將種子培養,獲得第一代擬南芥突變個體
8 將第二代植株種子收集,抽提DNA,存放于96孔板
9 分別得到700nm和800nm兩張圖。發生突變的泳道,在700nm的圖上可以在野生型條帶下方看到一個條帶,同時在800nm的圖上相同的泳道也會有一個條帶,這兩個條帶就是CEL I核酸酶的剪切產物,兩個條帶片斷大小之和等于擴增片段的大小,從而很容易對擴增產物進行突變檢測
10 當混合樣本檢測到突變后,要對混合樣本中的每個DNA樣本再次進行篩選,檢測出發生突變的DNA樣本。
TILLING技術路線
技術關鍵一:獲得高質量的TILLING圖像
將紅外熒光檢測技術與TILLING技術結合后,可以同時獲得兩張真實的電泳圖像(700nm和800nm)。應用TILLING技術時,獲得未經修改的圖像原始數據對于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都很重要。如果檢測系統在檢測時對熒光數據已經進行了處理,很可能會過濾掉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突變信息。
技術關鍵二:雙色成像能有效排除假陽性突變
通過PCR反應得到的異源核酸雙鏈分子在堿基錯配處被切斷。由于兩個剪切片斷采用不同的熒光染料標記,如果真的發生了突變,雙色檢測時將在野生型條帶下面出現兩個突變條帶,分別位于700nm和800nm電泳圖的同一泳道。同時,這兩個突變條帶的分子量之和應該等于野生型條帶的分子量,因而雙色檢測能夠有效排除假陽性點突變,準確度很高。
技術關鍵之三:高靈敏度的紅外檢測
由于核酸外切酶活性會導致一些信號丟失,應用紅外檢測技術提高靈敏度對于TILLING檢測非常重要。紅外熒光檢測相對可見光檢測具有背景低、靈敏度高的優點。此外,結合紅外熒光染料后,該檢測方法還具有另一個優點——寬廣的線性范圍。這一特點使得強信號和弱信號能夠同時被分辨,當野生型條帶的信號強,突變型條帶信號弱時,LI-COR DNA分析系統也能夠輕松識別突變。
高通量的突變篩選
結合4300分析系統,TILLING作為一種高通量的篩選技術,其通量可達到:
每塊膠可檢測750,000堿基對
每天可檢測2000樣本
每天可檢測2百萬堿基對
每個樣本可檢測1000個堿基
應用Tilling 技術發表的一些文獻:
1. Till, B.J., Reynolds, S.H., Greene, E.A., Codomo, C.A., Enns, L.C., Johnson, J.E., Burtner, C., Odden, A.R., Young K., Taylor, N.E., Henikoff, J.G., Comai, L., and Henikoff, S. 2003. Large-Scale Discovery of Induced Point Mutations With High-Throughtput TILLING. Genome Research 13:524-530.
2. Henikoff, S., and Comai, L. 2003. Single-Nucleotide Mutations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54:15.1-15.27.
3. Colbert, T., Till, B.J., Tompa, R., Reynolds, S., Steine, M.N., Yeung, A.T., McCallum, C.M., Greene, Comai, L., and Henikoff, S. 2001. High Throughtput Screening for Induced Point Mutations. Plant Physiology 126: 480-484.
4. McCallum, C.M., Comai, L., Greene, E.A., and Henikoff, S. 2000. Target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 (TILLING) for Plant Functional Genomics. Plant Physiology 123:439–442.
紅外熒光檢測技術在AFLP研究中的應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反向遺傳學中的應用外,紅外熒光檢測技術在AFLP研究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該領域的許多文章都使用LI-COR DNA 分析系統完成。LI-COR公司針對 AFLP研究提供包括試劑、儀器、分析軟件在內的全套AFLP分析解決方案,不僅能進行傳統的基因組AFLP分析,還提供專門的試劑盒進行表達性的cDNA AFLP分析,如果結合LI-COR的Odyssey紅外熒光掃描成像系統,還可將AFLP電泳條帶回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析軟件方面,LI-COR公司秉承了其“功能細致強大,自動化程度高”的一貫優點,僅針對AFLP一項就有Gene ImagIRTM, SAGAMX, AFLP QuantarTM Pro三種不同的軟件,分別滿足一般性用戶、專業用戶和特殊的共顯性分析的需要,徹底解決了數據分析的瓶頸制約。
AFLP相關文獻:
1. Identification on Commercialized Products of AFLP Markers Able To Discriminate Slow- from Fast-Growing Chicken Strains。OLIVIER FUMIEÅ RE,*,† MARC DUBOIS,† DIMITRIE GREÄ GOIRE,† ANDREÄ THEÄ WIS,‡ ANDGILBERT BERBEN†J. Agric. Food Chem. 2003, 51, 1115-1119
2. High-Throughput AFLP® Analysis Using Infrared Dye-Labeled Primers and anAutomated DNA Sequencer. A.A. Myburg, D.L. Remington, D.M. O'malley, R.R.Sederoff, and R.W. Whetton. BioTechniques 2001, 30(2): 348-357.
3. Construction of an AFLP® genetic map with nearly complete genome coverage in Pinus taeda. D.L. Remington, R.W. Whetten, B.-H. Liu, D.M. O'Malley.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 1999, 98:1279-1292.
4. NA Inter-MITE polymorphisms (IMP): a high throughput transposon-based genomema pping and fingerprinting approach. R.-Y. Chang, L.S. O'Donoughue, and T.E. Bureau. 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 2001, 102:773-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