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女性多于男性,左側脫位比右側多,單側脫位約為雙側的1倍。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但許多病例在開始步行后有跛行時,才被發現,錯過了在1歲內治療的最好時機。
臨床表現
1.嬰兒期單側脫位者:兩則臀皺紋和大腿皮紋不對稱,腹股溝紋深而位高,患肢較短。雙側脫位者,會陰部增寬,有些細心之母親可發現上述變化外,也會發現病兒大腿不易分開,往往在換尿布時發現髖部有彈跳現象。 2.Ortolani試驗是早期發現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效而又簡單的檢查方法。具體做法:讓患兒仰臥并屈髖屈膝至90°,檢查者將拇指放在患兒大腿內側,示指和中指放在大轉子處,將兩側大腿逐漸外展、外旋。如有脫位,可感到彈響或跳動聲,髖部才能外展、外旋至90°,如將大腿內收、內旋,拇指向外推,股骨頭可再脫位,再次有彈響或跳動聲,稱為Ortolani試驗陽性(彈進彈出試驗),適用于新生兒的檢查。 3.Barlow試驗,又稱“穩定”試驗,是Ortolani試驗的改良。嬰兒平臥,檢查者的兩側中指放在兩側大轉子處,兩手拇指放在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將髖屈至90°,膝完全屈曲,然后將兩髖外展至45°,若檢查者中指感到股骨頭滑入髖臼內,表明有脫位。再用置于大腿內側小轉子附近的拇指將股骨頭推向外后側,若感到股骨頭自髖臼后緣滑出,放松拇指后,股骨頭又滑入髖臼內,表明髖是不穩定的,稱為Barlow試驗陽性。年齡較大病兒不宜作此檢查。 4.脫位期:病兒開始行走的時間比正常小兒為晚。步行時出現的異常是無痛性跛行。雙側髖脫位者呈鴨式步態,即左右搖擺。站立時骨盆前傾,臀部后聳,腰部前凸。 5.脫位期單側脫位者,患肢短縮,平臥時雙膝屈至90°,兩膝頂端不在一個平面上,低的一側表明有脫位。即Allis征(Galeazzi征)陽性。 6.令患兒單足站立時,對側骨盆不能抬起,以保持身體平衡,則站立足側髖有病變。即為Trendelenburs試驗陽性。 7.X線檢查:股骨頭骨化中心出現較晚,發育遲。骨性髖臼頂呈斜坡狀。股骨頭骨化中心位置向外方或上外方移位。
診斷依據
1.多見于女性嬰幼兒,可有家族史。 2.細心的家長在換尿布時發現大腿分不開或有髖部彈響聲。 3.站立步行遲,跛行。單側脫位為短腿跛行,雙側脫位呈左右搖擺之鴨步。 4.外展受限,患側臀皺紋增多。 5.且深,雙側脫位時,臀部后聳,腰前凸。Ortolani試驗(+),Barlow試驗(+),Allis征(+)和Trendelenburs征(+)。 6.骨盆正位X線攝片可明確診斷,見髖臼角增大,閉孔頸弧線中斷,股骨頭脫位。
治療原則
1.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不同年齡治療方法不同。 2.1歲以內,穿外展布兜(亦稱連衣襪套)辦法,將兩髖保持在屈曲90°外展外旋位。穿用時間4個月以上。固定時間的基本數為6周,每遲診斷1個月,固定時間增加1個月。 3.1—2歲半,采用手法重定蛙式石膏外固定或外展支架固定6個月,每3個月更換一次。6個月后改用雙側外展內旋髖伸直位長腿石膏外固定3—6個月。 4.5—8歲患兒先行股骨髁上骨牽引2—3周后行切開重定術。采用Salter骨盆截骨術或Chiari骨盆內移截骨術等術式
用藥原則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病兒無特殊藥物治療; 2.少數需手術治療者,術后要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輔助檢查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結合X線攝片骨盆正位片,即可確診; 2.少數需手術治療者,檢查專案包括檢查框限“A”、“B”。
療效評價
1.治愈:關節復位、穩定,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手術者傷口愈合。X線檢查頭臼關系正常,發育良好,截骨術者已愈合。 2.好轉:癥狀有改善,功能仍較差,X線檢查頭臼關系未完全恢復,發育仍不完美。 3.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