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間質性炎癥,稱為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已證實能引進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薩奇、埃可、脊髓灰質炎、流感、副流感、腮腺炎、麻疹、風疹、皰疹病毒等。病理改變輕重不等,以間質炎癥為主,呈局源或彌漫性分布。隨著病情進展,炎癥可消散或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疤痕。病毒除侵犯心肌外還可累及心內膜、傳導系統(tǒng)及冠狀動脈。 近年來發(fā)病逐漸增多,各年齡均發(fā)病,但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好發(fā)于夏秋季。多數(shù)病例在起病前1 ̄2周或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驅病史。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輕者僅似“感冒”樣表現(xiàn),重者很快出現(xiàn)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臨床表現(xiàn)
1.發(fā)病前1 ̄3周或數(shù)天有上感、腹瀉、嘔吐、腹痛、發(fā)熱等前驅癥狀。 2.精神差、蒼白、乏力、多汗、厭食、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疼痛。 3.癥狀嚴重時可有浮腫、氣促、活動受限等心功能不全表現(xiàn)。 4.少數(shù)可突發(fā)心衰、肺水腫、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腦綜合征。 5.心臟大小正常或增大,心音減弱,第一心音低鈍,甚至胎心音或奔馬律。 6.心率增快、減慢、頻發(fā)早搏。 7.個別病例心前區(qū)可聽到Ⅰ ̄Ⅲ級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積液體征。 8.嚴重病例可有氣促、紫紺、肺部濕羅音、肝腫大、浮腫等心衰體征和脈細微,血壓下降、皮膚花紋、四肢厥冷等心源性休克表現(xiàn)
診斷依據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征; 2.有奔馬律或心包炎表現(xiàn); 3.心臟擴大; 4.心電圖顯示明顯心律失常,ST-T改變連續(xù)3天以上或運動試驗陽性; 5.發(fā)病同時或1 ̄3周前有病毒感染史; 6.有心肌炎癥狀至少2項; 7.心尖區(qū)第一心音明顯低鈍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8.心電圖輕度異常; 9.病程早期血清梅活性增高,病程中抗心肌抗體增高。
治療原則
1.臥床休息。 2.增強心肌營養(yǎng)。 3.抗心力衰竭治療; 4.心源性休克治療; 5.抗心律失常治療。
用藥原則
1.室性心動過速:首選利多卡因,每次每公斤1 ̄2mg,靜注,有效后按每公斤2mg加葡萄糖100 ̄200ml稀釋后滴注維持,根據心率高速滴速或濃度。 2.Ⅲ房室傳導阻滯:首先異丙腎上腺素0.2mg+葡萄糖100ml滴注,使心率維持在60 ̄70次/分(高速速度或增加濃度)。
輔助檢查
本病需與單純侵犯心肌的風濕熱鑒別時可加查C-RP、ASO。輕癥病例除做心電圖檢查外,其他特需檢查、可選檢查可不必做,因為輕癥病例僅有心電圖改變、或血清梅早期有改變外,其他檢查專案大多正常。
療效評價
1.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正常或大致正常,X線復查心臟大小正常、搏動正常,血清梅恢復正常。 2.好轉:臨床癥狀體征緩解,心電圖、心臟X線及血清梅有不同程度恢復。 3.未愈:臨床癥狀體征無緩解,心電圖、心臟X線或超聲波檢查以及血清梅等檢查均無改善甚至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