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醫人常常聽到這句話,“不為良相,愿為良醫”。它把“醫”與“相”并提,更使人深覺學醫責任重大?赡阒肋@句話是誰說的嗎?
據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愿為良醫》記載:
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簽,問以后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愿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于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
后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幺又祈愿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說:“怎幺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象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F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這就是后世相傳“不為良相,愿為良醫”的由來。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作為僅次于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藥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的經世致用(即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較接近。元代戴良說的好:“醫以活人為務,與吾儒道最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