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PRB.1127 |
圖
例
|
|
中文學(xué)名 |
紅鬼筆 |
拉丁學(xué)名 |
Phallus rubicundus (Bosc.) Fr. |
中文別名 |
深紅鬼筆 |
同物異名 |
|
圖 1127 紅鬼筆 : 1. 子實(shí)體, 2. 孢子 |
分類地位 |
鬼筆目、鬼筆科、鬼筆屬 |
形態(tài)特征 |
子實(shí)體中等或較大, 高10-20cm。菌蓋近鐘形,具網(wǎng)紋格,上面有灰黑色惡臭的粘液(孢體),淺紅至橘紅色,被粘液覆蓋,頂端平,紅色,并有孔口,蓋高1.5-3cm ,寬1-1.5cm。菌柄海綿狀,紅色,長9-19cm,粗1-1.5cm,圓柱形,中空 ,下部漸粗 ,色淡至白色,而上部色深,靠近頂部橘紅至深紅色。菌托有彈性,白色,長2.5-3cm,粗1.5-2cm。孢子橢圓形,幾無色,3.5-45μm×2-2.3μm。 |
生態(tài)習(xí)性 |
夏秋季在菜園、屋旁、路邊、竹林等地上成群生長。多生長在腐殖質(zhì)多的地方。 |
分布地區(qū) |
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貴州、湖南、河南、湖北、香港、西藏、陜西、新疆、甘肅、河北、遼寧、黑龍江等。 |
經(jīng)
濟(jì)
用
途
|
此菌蓋表面粘液腥臭,有認(rèn)為有毒或懷疑有毒。可藥用。據(jù)《本草拾疑》記載,可治“瘡疽、虱疥、癰瘺”,有散毒、消腫、生肌作用。治療瘡疽時,將沖洗掉菌蓋表面粘液后的子實(shí)體曬干或焙干,研末和香油調(diào)成膏涂或?qū)⒏煞鄯笥诨继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