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做產品實現策劃和產品和過程設計的時候,先要做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FMEA)。利用個人和集體以往的經驗、知識和智慧去發現潛在的,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分析這些潛在問題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采取控制的手段、方法。有人叫“措施”。不讓這些原因發生,或者發生了及時發現,不讓它起不良作用;蛩鹗亲饔帽豢刂圃谌菰S范圍內。我把這種手段、方法、“措施”叫“預防”。不叫“預防措施”。因為,這里的措施是我策劃P階段和設計的時候預先埋伏的“計”謀。“設計”就是“設”置這樣的“計”謀。
策劃好預防后,在實際執行(D階段)要監視和測量策劃確定的這些預防實際執行情況,看看是否按照策劃要求在那里執行。這是C階段。這階段:
1)不僅僅要監視和測量策劃階段確定的各項要求是否達到,策劃確定的過程是否有效在執行,必要時候,
2)同時還要監視或測量策劃確定的各種預防執行情況如何,分析過程的發展趨勢如何,要分析預防的發展趨勢如何。如果發現,原來策劃和設計時候確定的預防存在考慮不周到,或者策劃時候的客觀情況和現在的情況有變化,這時候,問題雖然沒有發生。但是,問題的原因已經發生;或者還沒有發生,但是,已經值得注意了。通過分析認定,原來的“預防”已經不充分了。這時候,必須對原來FMEA確定的“預防”提出改進措施。也就是要修改FMEA(該文件是動態的文件)。這時候,PDCA循環進入到A階段。也就是采取措施的階段。這時候的措施我把它叫“預防措施”了。
按照檢驗把關思路抓質量的人,他們不做FMEA;蛘吆懿怀浞。很少有預防。往往是干字當頭。干了再說。發現問題再改進。這種做法,對于過去沒有經驗,又無法利用別人經驗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就是通常說的“摸著石頭過河”。對于現在,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就不同了。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他人的經驗和知識來做好預防呢!
當然,以上這種預防,主要針對出問題的概率高,出問題以后,后果嚴重的地方。不這樣抓,后果不堪設想。對于出了問題,不會引起嚴重后果的領域來說。同樣應當采用這樣的思路。很多人不會注意這樣抓質量的。因為,他們認為,出了問題再改正也可以的。他們認為,如果用預防,會增加成本。實際上。體系設計好,過程設計好,產品設計好,預防抓得好,能按照這樣思路來抓,經濟效益和效率就一定能提高。能耗一定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