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2 糾正措施
通過監(jiān)視操作性前提方案和關鍵控制點所獲得的數據, 應由指定的具備足夠 知識(見 6.2)和權限(見 5.4)的人員進行評價,以啟動糾正措施。
當關鍵限值超出(見 7.6.5)和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時,應采取糾正措施。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 規(guī)定適宜的措施以識別和消除已發(fā)現的 不符合的原因;防止其再次發(fā)生;并在不符合發(fā)生后,使相應的過程或體系恢復 受控狀態(tài),這些措施包括:
a) 評審不符合(包括顧客抱怨) ;
b) 評審監(jiān)視結果可能向失控發(fā)展的的趨勢;
c) 確定不符合的原因;
d) 評價采取措施的需求,以確保不符合不再發(fā)生;
e) 確定和實施所需的措施;
f) 記錄所采取糾正措施的結果;
g) 評審采取的糾正措施,以確保其有效。
糾正措施應予以記錄。
以上是標準條款內容,以下是對標準條款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1)糾正與糾正措施的區(qū)別
糾正是針對已發(fā)現的不合格采取的措施,可涉及返工或降級。
糾正措施是針對已發(fā)現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的措施,采取糾正措施是為了防止再發(fā)生。
糾正可以和糾正措施一同采取,也可以分開采取。
(2)糾正措施的要求
① 應授權有能力的人員評價操作性前提方案和關鍵控制點監(jiān)視的結果,以便啟動糾正 措施。
② 在關鍵限值、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控時,必須采取糾正措施。
③ 應建立并保持糾正措施的文件化的程序。
④ 對任何不符合都要進行緊急處理,以使相應的過程或體系恢復受控狀態(tài)。
(3)糾正措施控制程序的建立和實施 應建立并保持糾正措施的文件化的程序,程序中應規(guī)定:
① 評審不符合(包括顧客抱怨) 。 應對收集來的各種不合格信息進行分析、評審,包括對可能表明向失控發(fā)展的監(jiān)視結 果的趨勢進行評審,以確定不合格信息的正確與完整。
② 確定不合格的原因 調查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從中找出主導因素和根本原因,適 合時可借助統計技術。 原因有孤立的、偶然的和系統的,對于系統原因,要考慮采取糾正措施的需要。
③ 糾正措施需求的評價 導致不符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評價所采取的措施對不符合的影響效果。 糾正措施的實施是要發(fā)生費用的,因此還應根據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對食品安全產生的 影響,確定是否采取糾正措施,以及采取怎樣的糾正措施。 糾正措施應與所遇到的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對食品安全產生的影響相適應,應避免大問 題不抓,小問題大做文章。對于小問題,有時只需口頭告誡,當即改正就行了。
④ 確定糾正措施并實施 針對分析的原因,制定糾正措施,糾正措施應明確實施的責任部門、實施的步驟、完 成日期和進度。 要保證采取的糾正措施不帶來新的食品安全危害。 采取糾正措施時應考慮效率和有效性,實施過程中,應對糾正措施進行監(jiān)控以確保糾 正措施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⑤ 對糾正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跟蹤評審 每項糾正措施完成后,都要對其有效性進行評審,評審其是否能夠防止類似不合格繼 續(xù)發(fā)生。
⑥ 記錄糾正措施的結果 對糾正措施的結果,包括原因分析、糾正措施的內容、完成情況、評審的結果等,都 應進行記錄。